形态乖萌、极富科技感的卡通人物“穿”墙而出;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店铺鳞次栉比;颜色鲜艳、充满活力的牌匾映入眼帘……走进沙河玖耀里,就会被满满的科技感与时尚感包围。玖耀里商业街区位于昌平区沙河镇,是集餐饮、娱乐、购物、创业项目、公寓、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商区。
打造“一公里”生活圈 定义生活新方式
“以前要看电影,需要走很远,现在家门口开了电影院,真是方便极了。”“下班朋友们可以来这里聚餐、聚会,新开的餐馆不仅味道好,装修也都很别致。”自玖耀里商区今年7月试运营以来,到这里吃饭、娱乐、购物的群众络绎不绝,他们大多居住在周边,提起新建的商区,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巴蜀王婆大虾、好伦哥、星巴克、麦当劳……深受大家喜爱的餐饮店陆续开业,让沙河人在家门口享受舌尖上的幸福;华夏新龙影城里,大家可以边等待观影,边挑选喜爱的书籍,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玖耀里举办了“玖玖艳阳天 百善孝为先”主题活动,歌舞、义诊、背诗……多彩活动将商业与文化进行融合,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每逢节假日,商区都会举办多种精彩活动,让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了解,玖耀里商区可辐射周边10余个村(社区)及高校,惠及10万余群众。不仅打造了“一公里”生活圈,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构建一体化生活圈 智慧生活新体验
如果说玖耀里商区里的餐饮、娱乐让“老”沙河人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那么魔方公寓就会让“新”沙河人的居住品质升级。
来到玖耀里,远远就能看见矗立在商区里的公寓楼,魔方公寓共提供1864间房源。公寓楼既融入园区又相对独立布局,房型适配细分客户的多元化产品设置。走进魔方公寓,人脸识别的门禁、星空主题的吊顶、以元宇宙和未来社区为灵感的公共区域……处处能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与舒适感。
“在居住方面,我更看重品质,魔方公寓离公司比较近,而且很符合我们00后的需求。”在附近工作的李先生说,“除了私人空间,这里还有公共洗衣房、厨房、休闲区等,既实用又具有社交属性。而且周边商业环境也很好,吃饭娱乐都十分方便。”
除了居住体验升级之外,魔方公寓的入驻,更为所在园区以及周边产业园区构建了职住平衡的一体化生活圈。这使得玖耀里成为企业和高校人才的理想选择,同时也为魔方公寓提供了稳定的住户群体和广阔的市场机会。
活力街区+高新科技区 点亮沙河新地标
每到周末,玖耀里西区就会迎来“创意市集”活动,自7月市集开幕以来,吸引了原创设计师、文创品牌、在校大学生、音乐歌手等加入其中。截至目前已举办五期周末市集,日人流量达5000人次,丰富了区域周末经济、夜经济。“未来我们还将扩大市集规模,打造沉浸式夜游、互动游乐、精品文创、特色美食、网红游乐、特色烧烤等多元业态融合的休闲街区。”玖耀里创意市集负责人介绍说。
这里不仅有活力,更有高新科技。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是昌平区与华北电力大学合力探索打造校地合作、校城融合的示范性项目。它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能源电力科技创新格局,以“新能源、储能、微电网、增量配电网、分布式能源、配售电等”为主导产业,吸引能源电力领域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创新企业共创共享共赢。
双统双融 探索增收新模式
一直以来,沙河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始终坚持“党建统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全面加快“四区”建设。始终站在增强首都功能、履行首都职责的高度谋划地区发展,紧紧围绕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通过代建回购、留地安置等方式分类施策,科学谋划建设劳动力安置用房。
玖耀里项目正是利用巩华城劳动力安置用房打造的新型产业城镇中心综合示范体。它将劳动力安置用房作为产业空间和商业配套,既有效盘活农民安置用房,又导入新型产业,打造校城融合综合体,为村民提供保底可持续的租金,保障农民持续稳定收益,是对增收新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同时,成立项目运营镇村联营公司,统筹引领,共下合作发展“一盘棋”。此外,依托区位优势,利用高校资源,聚焦“能源谷”建设,与华电共同搭建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涵盖“产业+商业+人才公寓+国际交流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街区”五种业态,沙河镇不断推进“校城深度融合”,玖耀里项目形成了沙河独有的“双统双融一开放”发展模式。
目前,产业板块已引入40余家新能源及相关科技类企业,预计至2028年引入不少于100家能源科技类企业入驻,带动昌平区能源产值增效60亿元以上;商业板块已引入90余个品牌商家,其中7家为昌平首店,19家为首进沙河品牌。
“玩”在玖耀里,“食”在玖耀里,“乐”在玖耀里。玖耀里商区以多元需求为导向,织补城市空间,全面提升区域生活品质,为沙河群众提供全新生活体验。沙河镇党委、政府将地区发展的要求和沙河百姓的需求作为更新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沙河玖耀里商区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不断提升辖区百姓生活品质,共创沙河美好未来。
编辑/赵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