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
光明日报 2023-10-29 10:30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了民心相通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并将“支持民间交往”列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共建国家政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媒体、智库、企业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首先,“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建立了多层次、广领域的人文合作机制。十年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新闻合作联盟、博物馆联盟等一大批平台机制应运而生,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持续做大做强,中非媒体合作论坛、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澜湄视听周等双多边媒体合作机制化开展。民心相通活动不断举行,有力促进民心相通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其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形成了多元立体的人文交流格局。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优质品牌项目,真正实现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比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天涯共此时”“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等品牌深受欢迎。与此同时,民心相通建设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小而美”项目。“丝路一家亲”“鲁班工坊”“光明行”等民生项目在多国落地落实,深受民众欢迎的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等项目在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扎实推进,中巴急救走廊建设、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巴基斯坦瓜达尔博爱医疗急救中心等项目顺利实施,杂交水稻、菌草、玉米等种植实用技术广泛交流应用,有力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落地、深入人心。

再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夯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民心相通抱持命运与共、天下和合的情怀与格局,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旨在推动平等互利的新型发展合作,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为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日趋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共建国家一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给出了应对当下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方案。

回顾十年来,民心相通是具有根本性、富于挑战性、更高层次上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成功,在于民心相通的固本强基,在于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望下一个十年,必须持续将民心相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持续在共建国家民众的心中搭建和加固命运共同体桥梁,为“一带一路”倡议辐射更广泛区域奠定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础。

第一,要推动政府、智库、企业、民间组织、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行动、融合推进。民心相通是“慢工细活”,是涉及许多参与主体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党和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准政策方向,做好规范协调。同时,民心相通的源头和归宿在民间,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民间力量。要充分调动智库、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接地气、连民心的优势,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特别是要重视企业,走出去的企业处于民心沟通的前沿,更贴近当地百姓,必须对企业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企业切实肩负起民心沟通的责任。

第二,要更加突出开展“小而美”的民心相通项目,以民生小切口引领民心大融通。比如,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其他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设立基金会等方式,与国内外优质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智库和媒体加大合作力度,围绕共建国家所急所需,定向精准开展教育、环境、粮食、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益项目,不断提高当地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三,要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传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口众多,地理阻隔、文化差异等因素存在,民心相通有助于增信释疑、加强理解,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剧的今天更显弥足珍贵。要进一步加强与共建国家友好型智库、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体合作,打造多元互补、务实有效的民间沟通传播平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展望未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开辟更多合作空间,民心相通的工作将更加扎实,民心相通的愿景会更加美好。这必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刘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