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有了“智慧脑” 沃野尽显“科技范”
经济参考报 2023-10-24 12:42

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全国大田种植信息化率已超过21.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近年来,随着“智慧”的加持,传统种植业提质增效有了更多现代化解决方案,智慧农场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加快推广,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这几天,位于黑龙江省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广袤的黑土地上,马力强劲的拖拉机正在田间穿梭,忙着进行秸秆深翻还田作业。坐在分公司的数字农业管控中心屏幕前,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曲慧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农机作业轨迹就会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曲慧说,在这里,从耕地插秧、喷药灌溉到收获,全程只需一台电脑和一套系统,便可实现“坐在办公室种田”。

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系统分为农机管理、农情信息等模块。借助田间架设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平台可实时显示空气湿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数据,还可对农机和地块进行精细化管理。

“你看,这是我们的水稻叶龄诊断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水稻的叶龄信息,精准掌握水稻的各类生长性状指标、生长环境变化。”曲慧说,通过不断积累完善叶龄诊断数据,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叶龄诊断数据模型,得到更加精准的诊断结果。在系统指导下,施肥打药配比更简单精准,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科技正助力种地从‘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目前友谊分公司智慧农业平台可覆盖农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作物产量可提升5%以上。”曲慧说。

“发展智慧农场,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的必由之路。通过智能化,可以破解农产品作为非标产品带来的机械化生产的难题,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说。

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来,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智慧农业相关内容做出规划。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政策助推下,我国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全国大田种植信息化率已超过21.8%。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由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缓解农业面临的资源约束,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张照新说。

随着“藏粮于技”深入实施,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过也要看到,我国智慧农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在特色作物种植等领域智能化进展还相对较慢,下一步还有较大发展潜力。

展望未来,记者获悉,我国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主攻方向,以破解智慧农业落地应用难点卡点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场景打造、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全方位培育壮大智慧农业产业,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农业农村部表示,要聚焦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成套智能装备等领域短板,组织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探索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力争达到64%,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27%。

在张照新看来,未来要鼓励农业装备企业、信息科技企业,积极进入农业智能化领域,开展各种试点试验,对于农业智能化作物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环节和技术。同时,积极推动农业各类数据的整合运用,支撑智慧农业发展。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