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法临摹,到底临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4 09:01

人们习惯把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赵孟頫合称为古代“楷书四大家”,赵孟頫能在楷书高度成熟且名家云集的唐代之后,与诸偶像先贤并列,可见赵孟頫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非凡成就。2023年7月5日,赵孟頫小楷巅峰力作《临黄庭经》,以1.8亿的拍卖价格成交,备受关注。

赵孟頫一生曾临《黄庭经》无数遍

赵孟頫的书法,主要得益于“书圣”王羲之,所以临习王羲之的经典作品也最多。据元代仇远的《山村遗集》记载,曾见赵孟頫临《兰亭序》不止数百本。

元初大书法家鲜于枢曾评:“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这样说来,近日以1.8亿拍卖成交的赵孟頫小楷精品《临黄庭经》,也不足惊奇了,因为赵孟頫的小楷在700年前的元代,也是最具价值的书法艺术品。

《黄庭经》相传是老子所写,为道教经典之作,讲述的是道家养生修炼的道理。书圣王羲之沉醉于道家学说,曾书写过《道德经》《黄庭经》数十卷,其中尤以《黄庭经》最为著名,影响最大。后世学楷书者,无不以《黄庭经》为师。此帖有“千古楷法之祖”之称。历代书家从中汲取营养,各有所成。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祝允明、王宠等,他们均从《黄庭经》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从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赵孟頫倡导并追求复古的艺术思想,一生曾临《黄庭经》无数遍,并在不同时期获得不同的感悟。赵孟頫临摹经典名作,以忠于原作为原则,尽量追求形神兼备,无数遍的临习与体悟,精熟后自然能心手合一,个人气质性情自然流露其中,故于临古之中又具个人风格。

以1.8亿拍卖成交的赵孟頫小楷精品《临黄庭经》,为其49岁时所临,是中年时期的书法精品。20年后,在赵孟頫去世之前两个多月的时候,他重新打开这卷作品,追忆往昔,回顾一生临摹书法的体悟和心得,留下了一段题跋。

他总结临摹书法经典的方法,提出临帖可“肆”可“谨”,但相对来说,宁可谨(贴近原帖)也不要肆(自由发挥),才是善书者的要诀。

一切有成就的书法家成功的秘诀,就是做到在学习过程中能正确处理“临”与“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学习书法应该取法高古,从格调高雅碑帖入手。然而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浩如烟海,常令人眼花缭乱而不知所措。相对来说,初学者应首先取法一家,循规蹈矩,以遵守法则为重。怎样较好地进行临摹与创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试之。

“胸有成竹”心临法

学习一种法帖之前,不要抓起碑帖就写,因为临习书法毕竟不是抄书。许多初学者用功不少却收效甚微,原因就是对字帖临写如同抄书,不用心去分析所学碑帖的用笔、结体及其规律,胸无点画与字形,自然也就落笔无法。

临一种碑帖之前一定要先用“胸有成竹”的“心临”法去“读”帖。这里的“读”,不是去读字帖中的文字内容,而是集中精力全面细致地比较、分析其书法的用笔及结体,使之在胸中有较深的印象。

草率临帖时,因心与手的不相应,往往会顾此失彼,所以有人认为“读帖”比临帖更为重要。

因此,初学者在临帖之前一定要认真读帖,全面分析帖中字势、结体及用笔的特点及书者的气质精神。

当然,仅是做到“胸有成竹”而没有书写的实践技巧还是不行的。我们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书法创作,下一步就要进行动手临帖的实践了。

“如影随形”对临法

临摹经典古代碑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对临”,就是照着字帖中的字,进行一丝不苟的临写。无论是临摹字帖中的用笔或结体,都应该严格忠于原作,力求自己所写的字接近原作,达到“形似”。

“对临”对于初学者来说,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想把握住字帖中的结体与用笔,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造型”的问题,只有准确地按原帖字样把点画穿插合理,结体安排适当,才算写得“像”原帖,否则字就变形。

临写时,需凝神静气、思想集中,先要练习笔法,观察帖中每一点画的结体特征,然后逐渐看一字写一字,通过审视全字结构与点画间的比例、气势、关系,努力模仿原字形态。

“对临”阶段的过程比较漫长与枯燥,需要学习者的毅力与耐心。临摹期间仍然要坚持与“读帖”相结合,因为这一阶段的基础功夫十分重要。动手临写时眼与手相协调,看一眼后便能把原字再现于笔下,达到这种程度,已经算是“入帖”。这样,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实临”阶段了。

“形神兼备”实临法

在“对临”阶段,我们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写得与原帖“形似”。到“实临”阶段,此时我们已经掌握了原帖的字形及用笔的特点,胸中已经拥有深刻的帖中字形,这时临帖就不能再求外形是否“相似”了,更应注重原帖书法的神韵与作者的精神气质、性情趣好。

临帖前,先要对此帖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书法风格有个较详细的了解,再考察、体会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的时代背景、环境、心情,以及章法的布局、点画间的气息连贯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配合关系等。

此时,关键是要求临写者一定要达到精熟后的“背临”程度,也就是说看帖中数字与数行,便能默想其神,一气呵成地把原帖气质风格写出来。这样便能较真实地体现出原帖的精神气质来,从而也更能体会出原帖作者的创作趣味。

“得意忘形”意临法

当临帖功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能再以忠于临写原作的“像”为目的了。

学以致用,临一家书法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再换几种字帖了。只有遍临诸家,接纳众多有益的成分,发挥自身优点,才会使自己的书法走向更高层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学习书法,遵循“取法乎上”原则。取法上,得乎中;取法中,得乎下;取法下,无法可得。或问:怎得其上?曰:遍临诸家。

经过博览众帖并刻苦临习,眼界、笔力等均有所获,此时,再回头来临历代经典,完全可以不用再拘于点画体势的“像”原帖了。这种“遗貌留神”“似是而非”的临写,我们可以称之为“意临”。

从书法史留下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不是在终生学习中不断调节与充实自己,即使是已具成就并形成自己风格的大师也是在不断临帖中走向艺术高峰的。例如号称“神笔”的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其晚年时还在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创作。

不同的是,初学书法时,笔下无我在,全受碑帖所困,而一旦达到“意临”阶段,此时帖中处处有我,碑帖为我所用。看赵孟頫的临作,其早期所临“二王”作品,一看便知出处。而晚年所临的作品中,却件件呈现出个人的鲜明风格,古人的神韵犹存,而形态气质已无迹象可寻了。

文/陈逸墨(书法家)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历史|赵孟頫说,我媳妇儿有颜有才,性格又好——管道昇这般的女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6
历史|赵孟頫说,我媳妇儿有颜有才,性格又好——管道昇这般的女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6
历史|《临安之降》全景式描绘13世纪中叶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变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刀为笔竹为纸 浙江湖州民间大师手刻大千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4-03-03
寻找正体书法的“规矩”之美
光明日报 2023-12-04
心动|临帖记·秋声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1
1.817亿元!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问鼎2023春拍最贵古书画
北京日报 2023-07-07
张大千巅峰之作《巨然晴峰图》领衔 北京保利拍卖2023春拍启幕
北京晚报 2023-07-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