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积极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协调推进产业节水和节水产业,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中国缺水吗?如果只谈直观印象,不同地区的人或许会有不同感受。客观现实是,我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左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
近日多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取水管理,严格节水管理。到2025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6%。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夏汛冬枯,汛期降水占全年60%至80%。南多北少,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人口占54%、耕地占37%,水资源总量占82%;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3%,水资源总量仅占18%。缓解水资源短缺,节水是关键环节。
近年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国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约33%和50%。我国用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成就举世瞩目,但总的来看用水方式还比较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还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积极推动和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工业方面,根据可用水量,合理规划发展布局和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水资源超载地区、严重缺水地区有序压减高耗水产业规模,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取水许可。农业用水在我国用水结构中占比最大,也是节水最大潜力所在。要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适水种植;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
产业节水和节水产业要协调推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节水技术产业化,提高节水产品供给能力。合同节水管理是培育节水市场、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抓手。要在公共机构、高耗水行业、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推广合同节水管理。鼓励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水服务,通过节水效益分享等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
既要节流,也要开源挖潜。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量不大、利用率较低。要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国土绿化、生态补水等领域,推动海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
拧紧“水龙头”,离不开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发力。发挥好价格的杠杆作用,全面深化水价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城镇供水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行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及特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稳步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落实节水税收优惠政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做好节水文章,不仅要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使之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追求,更要通过“硬指标”“硬措施”,以刚性约束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文/熊丽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