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文化论坛系列评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以文育城,让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愈发光彩夺目。
刚刚闭幕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通过裸眼3D、卫星遥感、数字孪生、云渲染等技术手段精彩呈现的北京壮美中轴、元宇宙中轴和四季中轴三大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了一段不同凡响的古都文化之旅。在历届服贸会网红打卡地的文博文创展区,首博印吧、白塔系列、福寿系列、科举系列等多个系列文创精品,一开展即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购买、互动体验,好评不断。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中所体现的城市文化,正在不断为古都增添新的魅力。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深刻影响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北京的根和魂。以文育城,面向未来,北京城市魅力的时空广度在延伸,厚积薄发的深度在拓展。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把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品质、创造美好生活结合起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老城成为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疏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宜居城区。以皇家宫殿、园林、王府、坛庙、衙署等腾退修缮保护为重点,保留古都印记,突出胡同、四合院特色,打造保护传承利用样本,让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得以凸显。打造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让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绵延接续,从而守住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使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魅力无限。
如果说,从三山五园到京西古道,从国际文化景观区到创意文化景观区,深入挖掘首都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特征,集中展示国家形象、民族气魄及地域文化多样性还不足以充分彰显古都新魅力,那么,以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北京历史底蕴、山水人文、城市魅力,更是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深深融入置身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日常。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各类历史文化探访路线,串联起文化魅力场所和精华地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宜人的街道空间尺度、精心刻画的城市林荫道、示范性的步行街区,凸显古都时代风貌;结合三条文化带建设滨河绿道、森林绿道、郊野绿道等多层次漫步系统,连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公园和城乡居住区,服务群众休闲、旅游、健身等方面需求,让北京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与公众生活无缝衔接;老会馆里目不暇接的“大戏看北京”将北京文化、八方精彩高品质奉上,令人叹为观止。文化在这里,既是悠远历史记忆的传承、深厚人文底蕴的彰显,也是精致浪漫的享受、多彩灵动的生活。
于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成为一座开放共享的博物馆、一间文明交流互鉴的会客厅、一方公共文化服务异彩纷呈的“百花园”。以文育城,让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愈发光彩夺目。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