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购买果蔬时,最担心有农药的残留,尤其是一些果蔬上有白霜,就怀疑是不是农药的残留,会不会对身体有危害。水果表面的白霜和蜡质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要洗?可以吃吗?关于这些问题,今天一次解答。
果皮表面的“白霜”或“蜡质”,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在苹果、梨等水果表面看到一层“白霜”或“蜡质”,这是怎么回事?是人们打的农药吗?其实,很多水果在生长的过程中本来就会天然形成一些“白霜”或者“蜡质”,这是它们的本来面目。
很多水果的表面都会有一层“白霜”或“蜡质”,它们是防止水分蒸发的主要屏障,不仅对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有着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助于植物抵抗紫外辐射。由于它们大部分不溶于水,因此可以避免表面形成湿润的环境,从而避免病原菌的侵染。所以,水果表面的“白霜”或“蜡质”其实是植物自己形成的,并不是农药残留。
科学家经过检测发现,这些“白霜”或“蜡质”中最常见的是长链脂肪族化合物,包括长链脂肪酸、醛、醇等,另外还有环状化合物及甾醇类化合物等,它们都是不溶于水的,通常很难清洗掉。
蓝莓表面有“白霜”是农药残留吗?
买蓝莓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蓝莓表面会有一层非常显眼的“白霜”,很多人担心是农药残留。
其实,它叫做果粉,是蓝莓自身分泌的,并不是农药,对人体也没有危害。而且,蓝莓表面这些白霜能防止水分的蒸发,同时还能抵御病菌的侵染,能起到保护蓝莓的作用呢。
实际上,蓝莓表面的这层白霜,往往说明蓝莓比较新鲜,因为放久了的蓝莓这层白霜就会逐渐消失,不太看得见了。所以,蓝莓表面的白霜根本不是农药,大家不用太担心,而且有白霜还是好蓝莓呢。
蓝莓表面这层白霜的成分主要是齐墩果酸与熊果酸,除此之外,白霜中还含有一些醇和酯类物质。这些物质都是不溶于水,简单的清水洗并不能洗去这些物质的。如果真的费劲去洗掉,可能还会破坏水果。
除了蓝莓,葡萄、李子、西梅等水果表面也有类似的白霜,他们也都是一样的,可以放心食用,吃的时候用清水简单冲洗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把白霜都擦洗掉哦。
苹果都打蜡了吃了会致癌?
网上一直流传“苹果会打蜡,吃了会致癌!”“5个苹果刮出半斤蜡!吃后会致癌!”的说法,苹果表面的蜡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是人工打的吗?可以放心吃吗?
实际上,苹果在生长过程中,它的表皮自身就会分泌的一层果蜡。这种果蜡是一种酯类成分,表皮蜡是防止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可以防止外界微生物、农药等入侵果肉,是苹果自身对抗外界环境的一种防护措施,这种物质对人体是无害的。
而且,在苹果生产、运输过程中,打蜡其实也是正规的操作。国际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是允许在水果表面做打蜡保鲜处理的。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可以将吗啉脂肪酸盐(又名果蜡)、巴西棕榈蜡等作为被膜剂用于新鲜水果表面,也就是俗称的打蜡。
正规的给苹果打蜡是有好处的。打蜡可以防止水分流失,解决表皮皱缩的问题,还能防止害虫的侵蚀,延长苹果的保存时间。所以,给苹果打蜡其实是有利于苹果的长时间储存和长途运输的,这样我们才能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好吃的苹果。只要是正规打蜡,也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是可以放心吃的。
柿饼上的白霜是什么?越多越好吗?
柿饼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的柿饼是“晾”出来的:在通风向阳处搭好架子,挑选颜色已经变黄但果实尚硬朗的柿子,挨个儿削掉皮(这样能让果肉的水分蒸发更快),平铺码放好晾晒。在晴朗的秋季,日晒加手捏,经过七天左右的时间,就能让柿饼成型、单宁氧化脱涩。不过有些地区的柿饼是挂着晾的。
喜欢吃柿饼的人知道,柿饼外面有一层白霜,又叫柿霜。有人说白霜是防腐剂。其实,柿饼的“白霜”是柿子晾晒过程中随着水分蒸发,在柿子表面凝结形成的“微晶聚合物”,主要成分其实就是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
有些人说,白霜越多的柿子越好,很多人也喜欢挑选柿霜多的买。其实,柿饼的优劣并不能用白霜的多少来评价。白霜的主要成分是糖,要说从现在的健康角度,应该少吃才行。
而且,这层白霜很容易作假。由于消费者的偏好,现在有些不法商人还会以此做手脚,比如在表面沾一层淀粉或滑石粉,一方面避免糖霜吸潮,一方面可以让柿饼更白,更漂亮。在买柿饼的时候,如果白霜特别多,而且一抖就掉,用手拿过之后手上很多白粉的,基本就是做了手脚的,大家在买的时候就要多留心哦。
参考文献
[1] 龚意辉,石宁波,庞学群等。果皮蜡质与果实贮藏关系的研究进展[J].包装工程,2020,41(09):23-28.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0.09.004.
[2] 韩彤,于姝莉,刘忆冬等。表皮蜡质及其与果实贮藏关系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0):191-198.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23.10.029.
[3] 张丽萍,刘瑞玲,韩延超等。蓝莓表皮蜡质组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21,21(12):205-213.DOI:10.16429/j.1009-7848.2021.12.022.
[4] 张丽萍,刘瑞玲,韩延超等。蓝莓表皮蜡质组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21,21(12):205-213.DOI:10.16429/j.1009-7848.2021.12.022.
[5] 黄世安,林欣,张琴等。三种李果皮蜡质的结构与成分比较[J].核农学报,2022,36(06):1155-1165.
[6] 马洁,胡永超,岳艺彤等。宁夏枸杞果皮蜡质微形态及蜡质组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22,42(04):589-599.
[7] 黄世安。 李果实贮藏过程中蜡质变化规律及与耐贮性的关系[D].贵州大学,2022.DOI:10.27047/d.cnki.ggudu.2022.000349.
[8] 曹跃。 干湿地区苹果果皮蜡质差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0.DOI:10.27277/d.cnki.gsdnu.2020.000104.
[9] 朱守亮,袁建琦,董晓庆。苹果果皮蜡质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02):120-124.
[10] 杨艳青,任小林。苹果果皮蜡质及其对果实采后贮运保鲜影响的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16,16(06):1-7+15.
作者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丨王康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