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34岁的薛杨正式从学校离职了,她借了两本高校招生指南,为月底填报专科志愿做准备。薛杨原先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整个6月,她参加了两场“战斗”:一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中考,二是作为大龄社会考生参加高考。
这是薛杨第二次高考,大学毕业已经10年,她对这次的高考成绩很知足:447分,超过河北省本科线,可以报医学类专科院校。大学时,薛杨就读工商管理专业,因为喜欢历史,她转行成为一名历史老师。去年,她又想转行了:“想当一名牙医,这个年龄转行需要勇气,重新高考是我唯一的途径。”
重新出发的勇气
对于进入社会10年的成年人来说,放弃积累的行业经验,转行重新开始,需要勇气更需要动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足够幸运,能在20多岁找到一生笃定奋斗的方向。但我愿意一直寻找。”
2023年河北省高考分数线公布那天,薛杨回忆起16年前的那个夏天,青春无畏,对未来充满想象。后来她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拥有了体面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可到了34岁,工作的成长性、稳定性和成就感发生了变化,让她再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薛杨大学本科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刚毕业的时候在企业工作。因为痴迷历史,她跨行考取了高中教师资格证,后来在一所私立中学任教历史老师,今年刚好带初中毕业班,“那时候特别喜欢历史,读了很多历史书,就想着要不考老师试试,工作还稳定,40岁之后也不会被淘汰。”
2022年,民办中学迎来新规,教育部进一步明确同步规范民办普通高中招生,严禁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等,让薛杨有了再次转行的想法。“这对我来说是个契机。新要求对私立学校提高了限制,而我刚好也想尝试一些专业度高、可以深耕的行业。”
薛杨将目光转向了一直感兴趣的口腔医学行业,“我是文科生,行业跨度很大,但还是想试试。感觉当‘牙医’很有意思,相当于掌握了一门技术,收入也会比之前高。”不过,专业度高意味着门槛也高,医学类专业无法跨专业考研,“弃文从医”从零开始,薛杨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径,“医学类本科要求的分数很高,以我的基础来说不现实,想当牙医的话,读医专是最合适的选择。”
身为社会考生,薛杨的目标明确:口腔医学和专科院校,毕业后考执业医师证,进诊所当牙医。“生活在小县城,就业应该不会太难。”家人非常支持薛杨的想法,复习备考期间,家庭大小事都被其他家庭成员“承包”了,婆婆经常来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女儿平时上幼儿园,为了不影响我学习,假期家人就带她出去玩。丈夫也鼓励我有勇气可以多尝试,高考那几天他全程陪考,心里很踏实。”
“高中同学竟然是我的监考老师”
县城的生活简单又复杂,出门三五步就能遇见个熟人。高考3天,薛杨每次进出考点都“全副武装”,每场考试监考老师都会在她的准考证和“1989年”的身份证上多打量几眼,有时还会被安保人员拦下,被误认成没带工作证的工作人员。“没想到还是遇见了熟人,英语考试的时候,主监考老师竟然是我的高中同学,考完最后一场政治,又遇到了前同事。她们很震惊,问我来干什么,我说来参加高考,大家都不相信。”薛杨的心情有点微妙:“挺尴尬的,有种秘密被发现的感觉。”
这次参加高考,比十几岁第一次参加高考时还要紧张。首场语文考试,薛杨体会了一把什么叫“紧张到嘴角抽搐”,考前最后几天,她刷了大量作文素材,学习分析作文立意,尝试构建框架,“最后留出来50分钟写作文,时间充裕,但心里没底,下笔无文。”对于数学,薛杨更花了大力气,看网课、系统学习知识、刷题,然而,复习过程中“一学就会,一练就废”是常态,数学的预期分数也一降再降,从100分降到了30分,“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数学还不错,今年重新复习之后发现脑子里只剩下皮毛,好在今年的新高考一卷的基础题很友好,最后考了68分。”
优势科目历史和英语,在大考面前没能正常发挥,“英语在考前定下了110分的目标,没想到上了考场从听力就开始蒙圈;历史还考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考完这两科特别崩溃,当时就觉得自己可能考不上了。”近一年的备考、工作连轴转,高效率刻进了薛杨的习惯里,尽管第二天考的不理想,她也迅速调整心情,回到任教的学校备课;高考第三天,薛杨盯完学生的早自习,上完一节课之后,才匆匆赶去参加最后两门科目的考试。
备考,上岸,不留遗憾
社会考生参加高考统招,除了报名、体检等事务性流程外,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跟普通高中生无异。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中应届毕业生无疑是高考的主力。据教育部数据,这一届的高三学生人数约829.57万人。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认为,这意味着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参加高考的中职生和复读生(社会考生)人数增加了。
薛杨作为万千社会考生中的一员,从去年7月开始,她重启了青春时期那段心无旁骛的奋战岁月,也体会到了“自学”的难度,兼顾好本职工作和学习是她在过去近一年里最重要的事。
边工作边学习,时间是最大的难题,备考期间,薛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早出晚归是常态。初三的教学任务重,她任教的初中历史早自习很多,冬天上班的清晨,天色跟下班时一样黑,“早自习学生们做题,我就抽空背背英语作文。学习时间很零碎,连完整做一套卷子的两个小时都很难拿出来。”
薛杨要求自己每天能有5小时的学习时间,工作日达不到就周末再补上。“但实际上有效学习时间也就三四个小时,私立学校很看重成绩,升学压力非常大。我一般是上午备课、讲课,下午下班比较早,但基本上都是学到8点再回家。”学生的模拟考试结束后,即使忙到凌晨她也要在当晚完成判卷,只为能给第二天留出时间来学习,“社会考生跟普通高中生比没有任何优势,只有拼效率。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在学校宿舍凑合一宿。”身体的忙碌淡化了精神上的压力,回家后陪孩子读书、做游戏成了让薛杨放松的闲暇时光。
备考期间,薛杨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复习过程,结识了不少“同道中人”,大家都是工作多年之后重新高考,原因各不相同,有当年高考发挥失常想圆大学梦的,有想改变第一学历的,还有像薛杨这样想换专业的考生。“也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人质疑将来的回报能否抵过付出的时间金钱成本,也有人怕大龄学生会被异样的眼光看待。但我不这么想,有社会阅历之后重返校园,目标应该比十几岁时更明确,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就好。”自助者人恒助之,薛杨还跟一名应届高三学生成了朋友,“那个小妹妹特别热情,经常会把学校发的模拟卷给我一份,还帮我指出有哪些新题型、老师划的重点之类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高考成绩出来后,“稳稳上岸”不成问题,薛杨如释重负,去西安旅行回来后便辞职了。这几天,她正忙着研究报考学校,还提前做好了“军训攻略”,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校园生活。回忆起去年此刻重新高考的决定和10个月多的备考经历,薛杨坚定而感慨:“人生不设限,想做什么都可以。重新像少年时期那样充满勇气和激情,敢于选择和坚持,这可能是中年人最后的倔强吧。”(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薛杨为化名)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