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每逢这样的传统佳节,大家都早早地期盼着、准备着……家里有老人的,多半都会带上心情,带上祝愿,领着孩子,带着爱人,回家陪同,共度佳节,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无牵无挂的,则趁着假期,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周边游山玩水,欣赏美景,休闲散心。放假前,单位工会还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的端午礼品,一红一绿两个锦盒,让人不由联想到胭红的蜜枣、碧绿的粽叶,加上雪白的糯米,正所谓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打开一看,绿色锦盒里面装着各式粽子、绿豆糕,红色锦盒里则盛着各色美食,花样繁多,老少皆宜。看着这些可心的节日礼物,我和爱人不约而同地说:“赶快拿回家让爸妈尝尝吧,比咱们买的好”。
那天,我们一家人都早早地起床,背上前一天收拾好的大包小包,驱车踏上了回家的路。一上福银高速,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平时车速可以达到120公里每小时,今天却降到了了六七十公里,还忽快忽慢,穿梭前行,搞得归心似箭的一家人越发着急。好不容易开到了乾陵收费站附近,忽然前行的车辆纷纷都踩着刹车减速慢行,前方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龙,我们也不由得停了下来。下车一看,满是拖家带口回家探亲的人们,大家一个比一个着急,都不约而同的打开车窗,焦急的望着窗外,有的嘴里不停的唠叨,有的点燃香烟过着烟瘾,有的看着前方发呆,有的用手机查看交通状况,有的索性下车与同行的路人攀谈。更有一个开着挂有“陕A”牌照路虎车的小伙子按捺不住性子,直接徒步跑到前方去一探究竟。大家正在胡乱揣测路到底啥时能通的时候,“路虎小伙”突然气喘吁吁地跑回过了,边跑边喊“通了!通了!赶紧走!”,引得大家一阵欢呼雀跃。外面的人飞速进入车内,司机也早已挂上档位,急着准备起步了。我们的车子迅速启动,加大马力、你追我赶,终于车子之间拉开了距离,拥堵的场面一下子消失了。
我们又开足马力,一路疾驰,刚走了不到一公里,车子又一次停了下来。不到一会儿功夫,车就堵得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了,堵了个实在。我们也前不能前后不能后,夹在了车流之中动弹不得。经过一番寻问,才知道前方有两辆车发生了追尾,情况还比较严重,正在等待救援并处理事故。大家都急着回家团聚,却一连两次遇上堵车,真是好事多磨。又得知发生车祸情况严重。我和同行的家人不由得心情紧张,替肇事车辆上司机和乘客的安危担心起来了,心里祈愿他们平安无事。就这样又焦虑地等了一个多小时,车辆再次慢慢的挪动起来了,我们也远远的看到了“太峪”出口的标识牌。平时到太峪老舅家,也就一小时左右,可今天却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多半是在焦急的等待中,真是急则难成欲速不达呀!
我们刚走到老舅家门前,舅妈早早就在门口迎着,原来是孩子已提前打了“小报告”,老人早早的就备好了好吃的,焦急的等待着我们回来。舅妈笑着说:“好娃哩,刚才你舅还说你们今天肯定回来,正说着哩,说曹操、曹操到,你们就回来了。”这时,腿脚不好的舅父一瘸一拐地奔了过来,我们赶紧搀扶着坐下。家里的小泰迪也蹦了出来,窜到了我们面前,一会儿盯着我们看,一会儿又围着我们跑来跑去,不停地摇着尾巴,兴许这小家伙也知道欢迎我们了吧。
我和媳妇放下带来的粽子和菜油后,舅父便埋怨起来了:“你们来就行了,带这么些干啥哩?你表弟文博昨天还快递了一大堆东西,我们都吃不完……”这时,舅妈端上了一盘切好的西瓜,招呼着我们吃瓜,还不停的嘘寒问暖,让我们应接不暇。在和舅舅的交谈中得知,文博表弟自清明节前把老舅从西安送回老家后,一直也没顾上回来过,平时只寄些吃的用的。唉,原来两位老人是在生文博的气呢,因为他们两个多月没有见到孙子了。这两年舅父一直住在儿子文博西安的家里,孙子是二老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上学后,两位老人就回老家了,冬季住西安,夏季住老家,长时间不见孙子,也真是想念了。
我赶忙向舅父解释道:“表弟孩子学习刻苦,他爸给报了一个辅导班和特长班,娃上辅导班时间紧张,表弟一天得接送好几回,如果现在回来,肯定影响娃学习。这不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到时候让孙子回来陪您住上一段时间,让你看个美、亲个够。”没等我说完,舅父舅母便笑了起来:“唉,对着哩!是这么个理,我们光想着老家空气好,小家伙回来了玩的自由畅快,可我们辅导不了他的作业,还得为安全操心呢!”
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离开舅家就径直回家了。一进家门,还没站稳,老父亲便问道:“你咋回来了?前两天不是刚回来过吗?我和你妈都好好的,单位工作那么忙,不好好工作,胡跑啥里?”。我急忙解释:“端午节国家法定放三天假,就是觉得这是传统假日,让大家一起团聚,安安康康、开开心心过端午哩。再说了,我的孩子也成家了,不用操心了,我一定要回来陪陪你们二老”。其实父母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前些天,二伯去世,父亲忙里忙外,整整五天,眼睛都肿了。对于家人,对于兄弟姐妹的那份亲情愈发深厚。二伯下葬的那一天,父亲站在坟前默默流泪,实在站不住了,便坐在奶奶的坟头,目送自己的亲哥哥,直到入土为安,我们几个兄弟,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想起这些,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我不禁对父亲说“我回来是要监督你吃药哩!”,父亲说:“没事,都好着咧!”。说着便急急忙忙和母亲进了厨房,给我们张罗做饭去了。媳妇也赶紧帮忙,不一会儿,我们最爱吃的煎汤面就做好了。从小到大,我吃面有个习惯,先吃一碗干面,再吃一碗汤面,这样才觉得过瘾。父亲说:“小平,你先吃一碗汤面,然后再吃我和你妈包的粽子,都是你爱吃的。”还没等父亲说完,我早已将一碗面送入腹中,又一口气连吃了两个粽子。母亲说:“今年端午的粽子,样式很多,有广式的,肉的、虾的,你打小爱吃粽子,就再尝尝你大哥拿的那个吧”。
看着母亲关爱的眼神,不由得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和弟弟第一次吃粽子的场景。那时候家里不是很宽裕,吃粽子对于小孩来时,是一件十分享受的“美事”,当时母亲给我俩一人发了一个,我们一直舍不得吃,我给弟弟出了个主意:“咱俩今天先吃我的粽子,明天再吃你的,现在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胜败,谁赢了每人只允许一小口一小口的咬,不许用大口,直到吃完。”就这样,弟弟和我,为了口大口小吃多吃少的事,当时还争论得不亦乐乎。儿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令人难忘,母亲包粽子时,那绿莹莹的粽叶,那红艳艳的大枣,那晶莹剔透的糯米,用农家的柴火灶,慢慢蒸煮出来的那种属于母亲的独有的粽香,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令人记忆犹新。
如今拿起父母亲手包的粽子,从儿时到现在和父母一道备料、淘米、包粽叶、系粽子扣……昔日的场景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如今品尝着香甜的粽子,那种儿时的甜蜜味道又沁入心脾,我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遮住了我的双眼。父母已经八十有四,还在为家里的大事小情,为我们几个孩子、几个孙子操心担虑,还是依旧为我们包粽子,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吃到他们亲手做的美食。粽子里的糯米还是那么筋道,枣儿还是那样香甜,含在嘴里,满是“妈妈的味道”,那种亲切,那种美好,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又吃了一个没枣的粽子,母亲说这是她自己发明的,没枣是无糖,专给老人和糖尿病人吃的。我笑着说:“今天吃撑了,吃不动了,留着您们慢慢吃吧。”其实我知道,这是父母亲特意给大伯、二伯、姑姑和几个哥哥家里准备的。
虽然自己已经快要当爷爷了,可是回到家里,到了父母身边,就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父母精心为我准备了那么多美食,个个都是我爱吃的。短短的几个小时,吃得酣畅淋漓,可累坏了父母,愧疚之心油然而生。下午返回咸阳时,母亲交给我一袋早已备好的粽子,让我带回家,放在冰箱里,想吃了热热就可以吃,多次叮咛我一次不能多吃。听到父母们这些唠叨、这牵挂,正是平日里我叮嘱孩子们的话语,我再次回到了记忆中,回到了儿时,回到了父母千百次的无私的关爱与教诲中……从小到大,对于我们兄弟四人,父母的那份牵挂,就像风筝线一样,永远牢牢的系在我们几个孩子身上,这与年龄无关,无论七老八十,无论咫尺天涯,父母的爱永远伴随我们左右,让我再次真正理解到了“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多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兄妹几人身处各方、聚少离多,光顾着顾着自己的小家,常常想回家陪陪父母,拉拉家常,吃顿团圆饭,也让他们儿孙绕膝下,让他们快快乐乐的生活,父母对我们的爱比路还要长,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和关心比筷子还要短,真是想的很好,却往往实现不了,留下更多的遗憾和自责。我们也只能牢记父母的教诲,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养之情。
端午的粽子吃的是亲情的甜香,饱含着父母的牵挂;端午节年年过,香粽年年吃,吃出亲情的甜香;端午节年年过,香粽年年忆,让粽香在亲情中守望……
文/杨小平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