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又粉的少女收藏,是谁的偏见,谁的执念?
北青艺评
2023-06-25
+ 关注

粉色总能营造暖融融、香喷喷的氛围,是视觉艺术中最讨喜的颜色之一。连20世纪最敢为人先的大师毕加索陷入恋情后也在创作中大量利用粉色,表达强烈的情感。可它也一直是最摇摆不定的颜色——被强调为一个性别的专属色时,粉色流露羸弱造作感;转场在朋克文化里又成了反叛激进的代言。百年记忆中,似乎没有任何瞬间对粉色的私人化选择和解读被视作自然、应当。与“绿色-和平”这种“颜色-理念”式挂钩不同,“粉色”与背后的性别联想,与本应单独讨论的人之特质(浪漫、温柔,有时还有激进)都深度黏合,难分难舍。有必要提到蓝色也与性别有关,却终究没陷入到“人/性别/特质”的强相关中。意识到这点十分奇怪——足见“粉色”的独特。

我们惯常认为一类议题出现的前提,要先受到主流价值的认可,还要具备明晰的目的才值得被展开。故而围绕“粉色”的讨论经常混乱,更多场景中因为群体的“被不在场”只落得了“游机”的位置。这一微妙视角反倒适合转播些同属性的故事,文化与信仰困境、性别身份认同、自然环境保护……都在辖区内。当代艺术家们也常以此自觉来实践,形成一股潮流。假如换一种设问:那些主流之外的话题为什么总在发生和链接?没准这些新声音的集合,正是当下,或者说未来与过去的一道分野。当前在X美术馆“少女的收藏101”展览中,49件粉色元素的作品全部呼应着“不展历史,只展未来”的主张。

粉色的身体

“身体,艺术史上最深刻的主题之一,被赋予审美意义,作为艺术家表达个人经验和自我意识的媒介。”展册中说道。有关身体的历史实际更加久远。人们觉得东方艺术里人总被大袍遮盖了身体,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力求雕琢人体美,故而说西方对身体既看重又大方。然而得出结论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早期基督教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漫长历史中,身体不是在被无休止的苦行惩罚,就在被置于与灵魂的对立关系中讨论。即便在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身体获得了赞美和观看,却也不算赢得哲学意义上的长久注视。直到尼采对“灵魂假设”的拒绝,身体才作为权力意志本身现身、流动。

当今许多艺术家以身体为题的作品,一方面既汲取了艺术史作为思想史对美术形象的探索成果,也早在认知上与所处当代的政治哲学、美学并轨,而二者对艺术实践都有深刻的意义。

比如展览第一部分克里斯蒂娜·夸尔斯的作品“身体”扭曲而混乱,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模糊、叠加的幻影式形象,仿佛回溯着经典福柯式权力“将身体作为一个驯服的生产工具改造的历史”,反思着非主流性别身份与宰制身体的权力间的关系。而张子飘笔下的粉嫩花朵多了一份身体的象征意味,这份“古典感”无疑致敬着大师乔治亚·欧姬芙。实际上,近年她的探讨比前人更直白,红色系颜料呈现着血液的绽放偾张,锁定伤口从惊恐转化为吸引力迸发的瞬间,也是迎面给出一个大直球,对身体的任何情感探讨再不遮掩。

艺术家总在最大化关注身体,更多行为艺术和装置、雕塑皆在延续着由身体生发或转喻的思考。当代艺术的独特话语更扩大了身体的流动范畴。本次展出海蒂·布赫1983年的雕塑,延续着她《表皮》系列的艺术语言,身体虽然在空间中缺席,而残存的乳胶、贝母颜料服饰作为场所就像曾经在此的一份生命遗迹,作品本身是对那具消失躯体的所属和过往的小声追问。

还有些确实没露面的身体,为创作提供了更直接的材料——更准确地说是媒介的身体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功能,极大刺激着艺术的想象。在《功能始于形式》的装置作品中,造型与封存在玻璃中的雌性激素、种子和血液形成的张力正是如此。

权力与争议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电影《最佳出价》中,男主人公最大的癖好是收集女性肖像画。他的快感不仅来自以拍卖师身份压价操盘,在拍场伙同他人买进收藏,还绝对自信只有自己的业务学识才能认定一幅女性肖像真正“高”的艺术价值。对画作中女性的“像”置于经济活动、审美和精神层面凝视并裁决,可见隐秘的权力关系在职业身份、知识话语和私人空间之间环环相扣的运行,甚至无法指责主人公除了自负、有失职业操守,还有什么重大道德瑕疵。观众能全然沉浸在情节和动机中,侧面表现出围绕女性“肖像”铺陈开的权力渗透如此隐秘真实,对照社会生活也不让人感觉陌生。

的确,将艺术中的“像”半脱出于艺术史观看,能玩味出更多品评维度。最近国博展出的乌菲齐美术馆藏肖像展中,女性画家勒布伦夫人的自画像在网络讨论中热度很高,反映出某种“观看”的潮流——时代赋予观众的“特权”,是可以选择“粉色”的任意视角下,个人解读由图像流露的关于历史上诸多大议题。从性别政治、地缘冲突、后殖民文化,到人类中心/父权中心主义都是当今世界的洞见。

于是,艺术家以当代的心灵“肖像”为蓝本,作出更进一步私密的表述和展示时,更易收获回应和传播。展出的泽·帕里托的肖像作品,对肤色和性别取向的认同、政治权力等都是极其自在的表露。在南非、津巴布韦和美国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艺术家特恩吉维·尼基·恩科西作品,也能明显感受到其主旨表达。“图像时代”的艺术创造物与视觉传播合流,有声音质疑那些几何化且色彩抓人、风格显著、能唤起共情的文本和标题,也让基于对身份认知探讨的作品被更加拥趸,几乎可以总结为创作的流量密码。也许在艺术不定义功用的今日,“争议”不再意味与各种权力向心力的对抗,反而协助建构另一套话语生态系统。观看、谈论和传播都在推波助澜。

努力演绎出大写的“个体”

在全新的系统中,也不仅只有自传意味强烈的作品,生态环保、消费主义、虚拟未来的趋同话题同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由此,我们从探讨身份认同的艺术作品中读到福柯式话语、知识、权力的反思和延伸,时而又进入德勒兹那种让欲望处于消费主义之中的新历史。人们感受到视觉作为身体的新触角被无限优待,不停被纳入、被关注、被刺激。更颇具当下性的是,艺术家的媒介材料和艺术语言缤纷无拘,努力演绎出大写的“个体”二字。这些属于未来的范式特征,令人深深着迷。

偶像选秀节目中常用“101”作标题,以至于这串数字现在像“粉色”一样“被内涵”了,让人总联想到流量化或娱乐化。也许“少女的收藏101”的命名本身作为一种态度,不仅表明馆方不在意艺术与流量的关系,还质询着“谁或什么决定着艺术与其他必然对立?”可见,这种实现未来的姿态是彻底的。

X美术馆新展表明的主张有着世界当今潮流中的当代性与社会话题价值,无疑十分重要。以艺术为媒介申明的焦点如果仅存于圈层式的艺术游戏中,又不免回到过去的循环。我们总提到的“艺术”“未来”这些快要永恒的字眼,或许只有在自身保持设问中去找寻意义了。

文/叁叁

编辑/史祎

相关阅读
是一是二?一场穿越古今的Cosplay
余木匀 2024-07-20
观展|X美术馆推出馆藏展“一个男人的肖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叶童:好角色有时就得“千年等一回”
北青艺评 2024-06-17
央美毕业季:商业味浓了,艺术味别淡了
余木匀 2024-06-04
道不尽的女性,了不起的她们
北青艺评 2024-03-11
以柔软的姿态站立 以斑斓的色彩投射
北青艺评 2024-03-11
这位美籍非裔日本血统艺术家,画乌木般的身体和面目全非的脸
叁叁 2024-02-24
作为艺术家,她们无需女性标签
北青艺评 2024-02-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