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狗是人类的好伙伴,但有时候也会发一些“小脾气”。
当我们被宠物狗抓伤或咬伤后,到底要不要去注射狂犬病疫苗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狂犬病的来源。狂犬病之所以被称为“狂犬病”,是因为绝大多数感染来自犬类。在全球范围内,99%的人狂犬病病例都来自犬类感染,尤其是亚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地区,犬是引起人狂犬病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剩下的1%病例来自哪些动物呢?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食肉目,顾名思义就是食肉动物,包括猫、狗、狐狸、狼、熊猫等。翼手目,简单来说,就是各种蝙蝠。
由于狂犬病只能防,不能治,一旦发病,致死率接近100%。所以,即便我们被健康的宠物狗挠伤、咬伤,也要打狂犬病疫苗。但根据不同的暴露等级(即受伤程度),采取的措施不同。如果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是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属于轻微暴露,首先要彻底清洗伤口,之后再注射狂犬病疫苗。如果是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或是破损的皮肤被舔舐,或是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动物的唾液污染(如被舔舐),或是暴露于蝙蝠,在彻底清洗伤口后,不仅要注射狂犬病疫苗,还应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受伤后,观察动物10天未死,就可以不打狂犬病疫苗吗?
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其实很多人都对“十日观察法”存在认识误区,“十日观察法”不等同于观察动物10天后再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十日观察法”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指被动物咬伤后,人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对咬人动物进行观察,如果10天后咬人的动物没有死,则可以终止狂犬病疫苗的接种。这个方法的依据是:动物只有在狂犬病发病后,它的唾液中才会有狂犬病毒,而狂犬病的病程很短,意味着动物一旦发病,大多会在10天内死亡。如果10天后咬人的动物还活着,则说明动物咬人时唾液中并没有狂犬病毒,被咬者也不会感染上狂犬病毒了。
不过,要用“十日观察法”,还有一定前提:
▲仅限于家养的犬、猫和雪貂,且伤人动物需要有2次明确记载的有效狂犬病疫苗接种史。
▲除了要满足上述前提,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何种情况,人在被咬伤后都要及时去医院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而不是先去观察动物有没有发病。不然,如果等动物发病了再去打针,就来不及了。
目前,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程序有2种。
1.四针法,即在0天、7天、21天接种,首次接种2针。
2.五针法,即在0天、3天、7天、14天、28天各接种1针。
需要注意的是,“0天”是指接种第1针那天,一般是被咬当天。如果观察10天后,伤人动物还没死,被咬伤者也可以继续接种后续疫苗。因为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能提高体内狂犬病毒的抗体水平,给自己最周全的保护,这也是现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通行做法。
特别提醒:
“十日观察法”很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作为判断伤人动物有没有狂犬病的一种方法,可以打消被咬者的顾虑,但它绝对不是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标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