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平衡,方无债务风险之忧。家如此,国亦然。近期,各省份陆续公布当地一季度财政收支数据。数据显示,河南、宁夏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超10%,四川、甘肃超9%,江苏、浙江、安徽、辽宁等地超7%,绝大多数省份实现收入正增长。从地方财政整体情况来看,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各地财政收入增长,是经济稳健复苏的表现。财政收入在增长、支出也在增加,这符合收支平衡的大逻辑。从今年的情况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创下近年来新高,达到10.06万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3%,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8.7%。此外,还一次性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5000亿元。
此中释放的信息是多维度的。三年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大规模退税还是受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或者促消费等政策因素,都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疫后经济复苏,也需要财政支撑下的政策工具提振经济增长和提升市场信心。疫情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和疫后经济复苏亟需财政支出增加,使得中央转移支付规模创新高。因此,即便有些地方财政收支“小账”出现了问题,不会影响全国财政收支平衡大局。
一季度大部分省份财政收入同比收入增长,有些省份同比增幅超过10%。经济稳健复苏也带来了财政收入增长“开门红”。虽然有些省份支出超过收入较大,财政出现一定困难,但地方收支“小账”不平衡属于存量积累,伴随着经济复苏大势,财政收支会逐步平衡。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充分体现“人民财政为人民”的原则,在中央财政支出的“大账”中,中央本级和地方转移支付的分配比例是15%、85%。地方财政出现问题,中央加大转移支付是应有之义。当然,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也在持续优化,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趋于高效和精准。
疫情带来财政问题是客观事实,疫后经济复苏亟需中央财政更多的转移支付也是题中之义。但是,随着经济复苏的持续向好,有些地方的财政困难也会得以缓解。故而,对于中央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增加,无需过度解读,反而要有信心。这既是“人民财政为人民”的优势体现,也体现国家财政“大账”统筹反哺地方财政支出“小账”的关怀。
地方财政支出增加不可怕,除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关键还是要通过地方高质量发展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简言之,地方收支平衡或者盈余,不能仅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输血”,还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涵养财政“造血”功能,“开源”也莫忘“节流”。
必须看到,当前处于疫后经济复苏财政收入增加尚不明显但财政支出更为突出的关键时期,人们对国家财政收支“大账”和地方财政收支“小账”更为关切,甚至更加关注一些地方的财政收支失衡,由此产生焦虑感,甚至会有以偏概全的联想。在此情势下,地方债务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实,无论国家还是地方,没有债务是不可能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的杠杆率水平大约在100%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45%,日本的260%,也比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要低。因此,从国家债务言,中国控制得很好,不仅不会出现债务风险,而且也为地方债务风险可控托底。
再看地方债务,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地方政府显现债务余额约37.05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42.17万亿元)之内。中国去年法定政府债务(包括中央与地方)的负债率(债务余额/经济总量)约为50%左右,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然而,关注地方债务不能只看债务总额和平均负债率,有些地方的债务规模过大,还本付息压力较大,需要特别关注。除了督促地方政府切实采取措施化解债务风险外,还需给予相应的支持,防止一地债务“暴雷”,导致系统性风险。为此,既要通过制度机制消化显性债务存量,也要控制债务增量,更要通过顶层设计消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文/宇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