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孟浩然:盛世中的迷途者
中华书局1912 2023-06-04 19:00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叹赏,但是大多把焦点集中于首联。比如清代著名诗论家沈德潜就评价这一联:“起手须得此高致。”

相比之下,“迷津”这两句似乎不太受人关注。或许是因为,这一句虽然暗藏典故,但这典故在古人看来,有些稀松平常,平常到不必理会。然而,要了解孟浩然的一生,体会孟浩然的心境,今天的读者恐怕还要从“迷津”这两句入手。

[清]王翚《孟浩然诗意轴》局部

“津”,是渡口的意思。《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外出,找不到渡口,正好看到两个人在田地里耕作,于是就让子路去“问津”,也就是打听渡口在哪儿。其实这两位农人都是隐士,他们不仅没有正面回答子路的问题,还对孔子奔走四方、积极用世的态度作了一番嘲讽。

孟浩然在诗中使用这个典故,实际上是在说自己不知道人生的路途该往何处去,反映了他在出仕与归隐两种生活之间彷徨的心态。

如果我们翻开孟浩然的诗集,就会发现,他的诗句中经常提到“问津”这个典故,而“迷”这个字眼更是反复出现,比如:

余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

谁怜问津客,岁晏此中迷。(《游江西上留别富阳裴刘二少府》)

负郭昔云翳,问津今亦迷。(《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

……

纵览孟浩然一生的行迹,用“迷途者”这个词来形容他,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项。

1

孟浩然是襄阳人,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青年时期的孟浩然,在鹿门山一带隐居,有时也到各处漫游。从年轻时起,孟浩然就流露出对文学的热情与才华。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昼夜常自强,词翰亦颇工。”(《书怀贻京邑同好》)“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南归阻雪》)

四十岁之前,孟浩然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不过,在此之前,他也与一些地方官员有过交往,这一点从他诗集中的作品可以看出。著名的《望洞庭湖上张丞相》,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可以看出,此时的孟浩然已经有用世之志。

四十岁这年,也就是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终于来到京城参加科举。当时的孟浩然已经名满天下,正如李白所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又据盛唐诗人陶翰记载,孟浩然初到京师,“京师词人皆叹其旷绝也”。

然而,这次应考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关于失败的原因,我们今天也难以详细知晓,只是从他相关的诗作中隐约看出,无人举荐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他在《留别王维》中写道:“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田园作》中,他又说:“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

离开长安后,孟浩然曾到吴越一代漫游,之后便回到故乡隐居。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孟浩然由此跟随张九龄巡查各地,祭祀山川,并多有唱和。这算是孟浩然一生中仅有的官场履历。

2

关于孟浩然为何官场失意,古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与王维及唐玄宗有关,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当孟浩然游历京师时,王维已经是“待诏金銮殿”,于是邀请孟浩然入内署谈论文学。谁知唐玄宗突然造访,孟浩然慌忙之间藏入床下。王维害怕得罪,于是将实情禀明玄宗。

唐玄宗早就听说过孟浩然的大名,因此不怒反喜,还召见了孟浩然,并让孟浩然吟诵一下近来的诗句。于是孟浩然吟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这几句出自《岁暮归南山》,本是孟浩然的名作,然而诗中的一个“弃”字却惹恼了唐玄宗。唐玄宗一向以明主自居,听到孟浩然这两句诗中隐然抱怨自己不举贤才,于是怒道:“明明是你自己不求上进,怎么反而诬蔑朕?”从此以后,孟浩然再也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其实,上面所说的这个故事,经过现代学者的考证,一般认为是不足为信的野史传说。因为它既不符合王维、孟浩然二人的行迹,也与《岁暮归南山》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不甚契合。

然而,这个故事在古代却极有市场,很多笔记、诗话都转相抄录。宋人魏泰就说:“世传如此,而《摭言》诸书,载之尤详。”由此看来,虽然我们不能将这个故事作为孟浩然宦途失意的真实原因,但它背后所流露出的某种文化心态,却值得重视。

或许,古人只是需要一个解释,需要有一个故事来告诉他们,为什么在那个号称“开元盛世”的时代,像孟浩然这样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最终只能成为一个“迷途者”。

3

在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发展,给了文人们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带给了他们更多的希望。因此,在唐人的诗集中,随处可见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赞颂。比如李白就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王维也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然而,机会和希望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成功。有唐一代,诗名显赫而终身沉沦者,同样俯仰皆是。而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代表。同为唐人的殷璠,在他所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中,有这样一番感慨:

余尝谓祢衡不遇,赵壹无禄,其过在人也。及观襄阳孟浩然罄折谦退,才名日高,天下籍甚,竟沦落明代,终于布衣,悲夫!

殷璠的这段话,或许道出了唐代文人们的心声。当他们在感叹命运对孟浩然的不公时,或许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品读|古诗词中写竹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中华古诗词 2024-08-27
汉江泳思(之十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6
历史|沉默火山喷发时
历史的荷尔蒙 2023-11-17
历史|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长安三万里》这波上大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历史|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我已飞过! ——唐朝诗人綦毋潜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1
赏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现代大学网 2023-05-21
文史丨​ 戴建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古典诗歌读者
文史知识 2023-04-01
历史 | 孟浩然“躺平”史:想出去工作,却不想烦神
凤凰网读书 2023-03-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