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最重磅的,当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造像,横跨北魏到北宋,被称作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除此之外,还有5万多件文物,其中国家珍贵文物有3000多件。
世界第一流 小大博物馆
现在的青州虽只是个县级市,曾经却位列“九州”,其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海”,是山东东部的大海;“岱”,指的是泰山,古青州就位于这山海之间,居于中国东方,因“东方属木,木色为青”而得名。
早在1万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而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前后相继,“东夷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夏商时期,古青州作为东夷部落活动的重要区域,存在着不少方国,有见诸史册的季崱氏、逄伯陵氏、薄姑氏等,还有被后世揭开神秘面纱的亚醜族。周初封姜尚为齐侯,此地开始归于齐国,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秦统一天下后,置三十六郡,青州属临淄郡。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自此到明初的山东省会,青州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时长达1400余年。
这座被北宋文学家苏辙赞为“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无数印记,如今大都被收藏在青州博物馆里。馆内现藏各类文物5万余件,包含珍贵文物3000余件,这其中有现世仅存的瑰宝,也有属于全国之最的珍品。
1984年,著名画家黄胄参观青州博物馆后,题词“世界第一流,小大博物馆”,可以想见这座深居鲁中的小城博物馆,非同一般。2008年5月,青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成为青州最闪亮的“城市名片”之一。
龙兴寺遗址出土佛造像: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要说新馆最让人期待的,首先还是4层的龙兴寺佛像展厅。1996年10月,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400余尊佛教造像,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全,工艺之精,贴金彩绘保存之好,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400余尊佛教造像,有纪年者由北魏永安二年(529年)至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其间跨越近500年的历史,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北魏晚期到北齐时期。
正是这批窖藏确立了“青州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地位,成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关于这批造像为何埋藏地下,有人猜测与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相关,但据博物馆研究人员介绍,从考古发掘和其他一些材料来看,应该是受宋金交战影响。战争毁掉寺院前,集中起来的佛像已无处保存,只能埋藏起来,遵守了佛像瘗埋的教理。
龙兴寺佛像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独特的“青州风格”,也能一窥中国古代佛像造像史。
北魏 永安二年 韩小华造弥勒像
北魏永安二年的韩小华造弥勒像,具有典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以后的风格,仍可见北魏晚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特点,表现出汉族士大夫所欣赏的精神风貌。独具特色的青州风格初现端倪。
到了东魏,北魏晚期的造像风格渐渐变弱,消失。此时的造像开始呈现出丰硕的体态,变薄的衣纹和繁丽的雕饰。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在东魏时期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其中饰有高浮雕飞天、翔龙、宝塔、嘉莲的舟形大背屏式造像,成为“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独具特色的形式。
北齐,佛教盛行,造像艺术也取得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的青州造像,以单体圆雕造像为主,并将异域艺术风格融入其中,与以往造像有着明显不同。此时的造像,造型简练,体态健美,佛衣贴体,少见甚至不见,为“青州风格”北齐新样式,也就是独有的“曹衣出水”风格石刻。
所谓“曹衣出水”,说的是佛像的体态透过轻薄的衣服隐现出来,就像是刚刚从水中出来一样。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曹仲达并没有作品传世。而“曹衣出水”的表现手法却在青州石雕造像上被保留下来了:北齐造像的衣褶也具有衣纹疏简、浅薄流畅的特点,顺着身躯结构起伏,犹如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三尊造像
博物馆里还有一座北齐时期的贴金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虽然双臂残缺,但造型端庄秀美,周身散发出东方的含蓄沉静之美,面带耐人寻味的微笑,被专家们誉为“东方维纳斯”,也有人认为她的神秘微笑堪比蒙娜丽莎。
除了尽显东方神韵的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青州博物馆还收藏有不少珍品。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为明代原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成为海内外孤本。
这份试卷长3.3米,纵47.5厘米,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依然保存完好。试卷由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为全绫装裱。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也就是说考生的名字和简历部分是密封起来的,以免泄露。后一部分是正文,为十五折册页,全文共2460个字,用馆阁体小楷写成,洋洋洒洒,无一误笔。在卷首顶天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为明万历皇帝亲笔御批。卷尾则印有大学士及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九位阅卷官和一位印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赵秉忠生于1573年,明代青州府益都县郑母村人,出身官宦之家。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一路闯关来到皇帝的面前,当时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6个小时的时间里,赵秉忠用“实政”和“实心”回答了这个策问,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
东汉“宜子孙”玉璧
出土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由新疆上等和田玉雕琢而成。目前,全国发现的汉代“宜子孙”玉璧仅有三件,而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块玉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
我们常见的玉璧,就像是一个圆环,或者是在玉璧上有一些花纹的装饰,而这块玉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双龙纹钮中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有“子子孙孙宜室宜家”的吉祥寓意。
除此之外,玉璧的内部有158个乳丁,外边则是蟠螭纹,在白色的材质上还有云状的墨色,再配上双龙的纹饰,活灵活现,就像是出没于祥云之中。
战国金环首
这件文物乍一看造型很奇特。它是一个兽首,头上有一个锥形的犄角,还有一对狭长的耳朵,尤其是它非常夸张的弯曲的嘴巴。在它的耳朵后边还有卷曲状的纹饰,就像是翅膀。仔细看它的身上,似乎还有细细的绒毛。
有人说它的形象和草原文化流行的神兽格里芬很像。专家认为这件金环首应该是剑或刀等青铜器的环首部分,长方形柄部中空成銎,以便于嵌入器身。金环首的出现,是战国时期青州域外贸易往来的见证。
西汉彩绘陶马
2006年,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被发掘,出土的陶器、陶俑表面大都保留色彩鲜艳的彩绘,是目前我国西汉时期同类文物中彩绘保存很好的一批。
陶马是古人去世后的随葬冥器,它们的制作在中国秦代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在青州博物馆的这些陶俑、陶马,是西汉时期的,它们在秦代的基础上做工更加精致。
马背上能看到红色的马具的样子,这个图案十分罕见,它是固定在马背上的坐垫。据专家介绍,这实际上是马鞍的前身。
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青花云龙纹玉博物馆珍藏的三件元青花之一,纹饰上下分7层,釉质细腻而莹润,白中泛青,造型美观。其腹部以云龙纹为主题纹饰,一游龙张口、吐舌、圆目、舞爪,龙四周缀有流云和火焰纹饰,动感十足。
图片来源/青州博物馆官网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