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为期4天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迎来尾声。论坛期间,众多诺奖得主、院士专家除了分享各自领域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也对ChatGPT、双碳、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热点产业话题进行了讨论。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突出的产业优势,已成为不少领域新技术寻找产业落地的首选地。而要进一步突出大湾区的产业创新结合优势,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加强协同合作,把握好一个个产业的变革发展机会。
人工智能
积极应对大模型浪潮冲击 将基于行业数据训练增强版
论坛期间,当前热门的ChatGPT相关AI大模型技术是各领域专家讨论的热点,包括实验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分享了对于这项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看法。其中,既有观点认为ChatGPT无法理解人类科学研究的推演过程,因此无法对科研产生多大影响,也有科学家表示ChatGPT已经对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帮助。
面对ChatGPT等AI大模型带来的冲击,长年扎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创业者们如何应对?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看来,目前人工智能确实是新一轮的浪潮,ChatGPT对整个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必须要应对,不能说发生了就发生了,与我无关,这是不行的。”高文说,目前国家和企业都已经在积极应对,“企业动作比较快,现在国内有很多企业都在做自己的大模型,这是对的。”
高文表示,开发大模型必须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资金来拥有算力,但这笔资金对于很多高校和初创企业来说是一个门槛。对此高文表示,目前鹏城实验室已经投入约40亿,接下来还将达到60亿来解决算力问题,将利用鹏城实验室的算力、公开渠道的数据,训练出大模型底座面向全社会开放,供研究人员、创业者使用。在此基础上,还将基于行业数据训练增强版,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吸收许多数据方的独家数据。“这样就使得你的模型可能要比标准模型更好、更强,用这种方式来推动整个国内,特别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则表示,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我看到有人现在评价说ChatGPT可以跟互联网的发明和作用并驾齐驱,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我认为它也只是人工智能发展6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高峰而已。”毛军发说,他认为用ChatGPT做一个报告的初稿没有问题,“但是完全信赖它,可能会出洋相。”
不过毛军发也认同,应该借ChatGPT这股东风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落地使用,这个机遇一定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觉得义不容辞。”毛军发说,“我认为有一句老话叫‘顶天立地’。”要做好基础的算法、芯片等要素构建,也要重点选准突破点,更好发挥大湾区的落地优势,选准几个重要的应用场景来布局。
“双碳”
工业碳减排是重中之重 “四步走”实现碳中和
自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近两年来,“双碳”相关的新能源、绿色石化、新型储能等大湾区产业蓬勃发展。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期间,相关话题也吸引了诸多科学家交流讨论。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看来,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工业碳减排是重中之重。据张锁江介绍,目前,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39%,通过技术变革在工业生产过程实现碳中和是必经之路。
对此张锁江提出,可按“四步走”逐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首先是控碳,2030年前已有电力及工业装置继续运行,新建装置全部低碳,同时将碳排放增速控制在5%以内;第二步为减碳,2040年前大幅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通过市场调节,使燃煤燃油规模逐步萎缩;第三步为低碳,2050年前大幅推进低碳工业改造,将碳排放降低50%-60%;第四步为实现碳中和,到2060年新能源电力系统全面建成,工业全面低碳运行。
在广东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各地,近年来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兴建了为数不少的工业园区,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看来,工业园区是实现绿色化学一个很好的方向。“绿色化学的目标是把所有能量都变成产品,即‘吃干抹净’,这正好符合我国人均资源非常短缺的国情。”韩布兴说,而工业园区正是一个实现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很好的场所。
比如在一个园区内有些生产过程是放出热量,有些是吸收热量,将这些耦合起来后可以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有些生产的原料废料也可以综合利用起来。韩布兴表示,想要实现这样高水平的工业园区,需要产、学、研、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其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前所长、研究员陈勇认为,减碳控碳将会改变我们很多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专业的设置等,也一定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减碳控碳这件事情并不容易,要科学理性地来对待它。”
信息通信
可在粤港澳国家枢纽结点内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空间布局
在信息与通信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联通国际公司首席科技战略顾问陈清泉介绍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助力大湾区发展。
陈清泉认为,从世界上四个著名的大湾区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GDP、人口约是另外三个的总和,同时具有其他湾区各自突出的金融、高科技、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优势,而且还有粤港澳9+2发展的特殊优势,因此发展前景很大。
不过,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规模很大,但在生态链的形成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要加强大湾区内各城市的资源互补互通,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可在粤港澳国家枢纽结点内,构建“一群多城、群城两级、多层异构、云边协同”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空间布局。
“过去5年,港科大共有超过200位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香港的任何一个大学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都跟使用局域网差不多。”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也在帮助大湾区科技要素互联互通,从而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向纵深推进的基础。
为推动广东省信息安全产业生态融合与高质量发展,5月22日,广东省信息安全产业生态创新联合体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信息与通信分论坛上揭牌成立。据了解,联合体将广泛联合全产业生态,促进广东省信息安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发展,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壮大。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鹏飞在会上表示,当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数字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将数字化作为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目前,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正通过创新打造算网、安全一体化基座,全面提升数字政府2.0和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能力,来为“数字湾区”的建设全面开局夯实基础。
文/徐劲聪 王蕾娜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