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就业季,“就业服务不打烊,线上线下不停歇”成为不少高校的工作常态。但是,据《半月谈》报道,“就业讲座实在不想参加,但被老师拉去凑人头”“招聘会热热闹闹,找到工作的没几个”“就业活动搞了一箩筐,感觉学生并不买账”,一些高校的就业活动花了钱财、费了工夫,并没有真正发挥实效。
讲究排场、追求大场面,只顾“面子”不管“里子”……花拳绣腿的就业服务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含金量并不高。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形式上的高就业率,不惜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毕业生自然不买账。
毕业生第一次就业,不仅是对区域和城市的选择,也是对职业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毕业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原生家庭也有不同情况。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就业服务显然众口难调。只有真正了解高校毕业生的所思所想,读懂他们的爱与痛,就业服务才能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做好就业服务,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是基本功。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联结纽带的作用,当好“结构洞”,帮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更加顺畅、更加高效地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高校要将普遍性的“漫灌”与特殊性的“滴灌”有机结合, 根据每个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一人一策”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精准化、人性化举措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各取所需。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的新就业形态越来越多。做好就业服务,也要打破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经验主义窠臼。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保持积极学习、奋力创新的姿态,重塑思想观念、更新工作方法,就业服务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一些高校采取“直播带人”的方式,根据学生特点有侧重地向用人单位推荐,得到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认可。
做好就业服务,既需要智慧技巧也离不开用心用情。对于那些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对自身认知不够清醒、缺乏清晰职业规划的毕业生,高校也应该通过“有温度的教育”来春风化雨,照亮和温暖他们的就业道路。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因素面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高校也要通过“访企拓岗”、发动校友力量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就业路径。
就业服务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在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要打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裂与脱节现象。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相对滞后,导致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只有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就业问题才会从根本上得到纾解。
就业不仅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厚重期待,也关系社会流动的图景。只有将制度善意落实落细,只有做到精准化和人性化,就业服务才会赢得高校毕业生发自心底的认同与赞赏。(杨朝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