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辞任三一重工(SH600031,股价16.12元,市值1368亿元)董事长一职后,梁稳根再次卸任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集团”)董事长。5月15日晚,“三一集团”公众号发布了这一消息,并称,未来一段时间内,梁稳根仍担任监事会主席,并作为集团的总顾问,为集团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关键能力建设提供指导。
此后,三一集团将实行轮值董事长制度,由董事唐修国、向文波担任集团轮值董事长,其轮值任期为六个月,循环当值。当值期间,轮值董事长将作为三一集团日常经营的最高领导人,负责主持集团日常经营、对外接待、公共关系事务,以及组织实施数字化、电动化、国际化战略等事务。
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梁稳根退居二线
梁稳根生于1956年,在中南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后,曾任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体改办副主任。1986年3月,梁稳根创办了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任厂长职务,这也是三一集团的前身。2021年,在梁稳根的带领下,三一重工入围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排名第468位,首次跻身全球企业500强,成为榜单中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工程机械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梁稳根已是第二次辞任三一体系的重要职务。2022年1月19日,三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梁稳根辞去了公司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务,并选举向文波、俞宏福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聘任俞宏福担任公司总裁。
三一重工彼时表示,三一体系业务蓬勃发展,为了抓住行业发展变革机遇、减少日常工作事务、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公司职业经理人发展机制,梁稳根希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三一的未来战略转型。本次辞职后,梁稳根仍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仍将高度参与和关注三一重工的发展,集中更多精力考虑公司的长期战略和发展机遇。
梁稳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147138841
而在5月15日的公告中,三一集团则强调,梁稳根因年龄原因,不再负责集团日常运营调度工作,不再坐班,不再参与外事活动。15日晚间,每经记者多次致电三一集团宣传方面人士,试图了解更多情况,但电话一直占线。
从两位轮值董事长的履历来看,也都可谓是“三一重臣”。
在去年接任三一重工董事长后,向文波再次担当起了三一集团的大任。从简历来看,比梁稳根小6岁的向文波,先后就读于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拥有材料系铸造专业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0年至2011年,向文波分别获评《福布斯》2010中国最佳CEO、2011年A股非国有上市公司最佳CEO。
作为三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唐修国现任三一集团总裁、三一重工董事,负责三一集团的业务运营及策略规划,在机械行业拥有逾29年的工作经验。
三一仍在转型路上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梁稳根对外发布了三一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他表示,一是核心业务必须全部在线上;二是全部管理流程必须靠软件;三是产品必须高度智能化,管理流程高度信息化,客户、代理商、供应商和员工实现高度智慧互联。
据媒体报道,在三一高层的设想中,2025年完成数字化转型之后,集团人员结构也将发生巨大转变,由现在的20000名工人、8000名工程师变为3000名工人、30000名工程师,销售额则要超过3000亿元。
向文波也在今年两会期间大力强调了三一的数字化战略。他认为,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第三次能源革命,处在“超级技术窗口期”,企业必须要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要么翻身、要么翻船。我们在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包括风能、氢能源、光伏、储能这些产业,也在大力推动我们现有产品的电动化,希望引领我们所在行业的电动化。”
图片来源:三一集团微信公众号
从三一重工的历程来看,转型之路已经初见成效。2022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365.71亿元,同比增长47.19%;电动化产品销售额增长超200%,电动搅拌车、电动自卸车、电动起重机销售市占率均居行业第一。
不过,对于这家千亿巨头来说,身处行业的下行周期,每个动作都需慎之又慎。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三一重工去年的答卷交得有些艰难。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800.18亿元,同比减少24.5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2.73亿元,同比减少64.49%;基本每股收益0.5055元,同比减少64.62%。
三一重工表示,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处于下行调整期,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工程有效开工率不足等因素影响,去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统计数据,2022年挖掘机行业国内销量15.19万台,同比下降44.6%;汽车起重机国内销量2.59万台,同比下降47.2%。但工程机械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出口挖掘机10.95万台,同比增长59.8%
对于2023年的展望,公司给出了较为乐观的判断: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增强、房地产将逐步走出谷底、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等,中国工程机械协会认为,上述因素对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将带来利好。2023年,行业有望在低基数背景下企稳。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