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
在广东,也有一批大学生通过科技小院,在田间地头“读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广东高校的科技小院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精神,推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双丰收”。
广东有26个“国家级”科技小院
什么是科技小院?
这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建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此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课桌”搬到田间地头。
如今,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222种农产品,覆盖国民经济农业行业中农林牧渔业的59个产业体系,占比83.1%。
在广东,科技小院也越办越红火。
2022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其中,广东4所高校的26个科技小院入选。
这26个科技小院中,华南农业大学有15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7个、广东海洋大学2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个。
这些科技小院有一个共同点——聚焦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建设。
小院虽小,类型却广。比如,华农的科技小院涵盖蛋鸡、荔枝、香米、沉香、黄皮、海鲈鱼等多种农产品;仲恺的科技小院,涵盖青梅、马冈鹅、狮头鹅、肉鸽、罗非鱼等多种农产品。
作为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高校,广海入选的科技小院,分别为鲍鱼科技小院和海水珍珠科技小院。佛科院还跨省在广西贵港建立了生猪科技小院。
为何科技小院遍地开花?在于其接地气、有效果,将研究生培养、科研和服务农民这几个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于高校而言,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一线学知识、长见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农村来说,服务团队带来先进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带动作物增产、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可以说,做好一个小院能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农村。
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
云浮市郁南县建城镇,郁郁葱葱的黄皮树上,枝头压满了花,有的已结出果实。
今年4月,华农园艺学院2022级硕士生、广东郁南黄皮科技小院的专项硕士欧阳有勤有17天都“泡”在建城镇。
正值黄皮树的花期,每天一早,欧阳有勤和老师、同学们就开始采花杂交、疏花疏果等实验,希望改善果实品质。
针对当地农户最为忧心的黄皮裂果问题,他们把采摘的花和叶子带回华农,开展相关的分子实验,计划5月底黄皮果期再前往郁南县,观察果实生长情况。
“科技小院的实践项目多,我们实打实地去到田间地头获得一手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也在团队合作中提升自己。”欧阳有勤说,他的研究方向是采后贮藏,此行也在团队中学习了很多关于育种方向的知识,收获颇丰。“作为科技小院的一名成员,我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保持初心,坚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推动无核黄皮产业增产又增收。”
田间地头“办大学”,农业一线“开实验室”,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农村农业生产一线“读研”,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个人成长。
仲恺研究生部部长白卫东介绍,不同于“一专业对应一产业”的常规做法,学校科技小院更关注学科交叉融合。“要让专业‘对口’的学生把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也要为各学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这样一来,乡村产业资源全面盘活,搭建起全产业链模式,在农业生产、人才培养各方面实现提质增效。
仲恺建设的广东兴宁肉鸽科技小院集合学校多个学科的学生,涉及品种繁育、健康养殖、食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利用各自专业所长,对各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很快,肉鸽全产业链条顺畅打通,带动养殖企业产值由不足1000万元增至1.5亿元,规模也成长为科技产业园,并带动近700户贫困户加入,实现稳定脱贫。
在佛科院建设的广西贵港生猪科技小院,研究生拥有双导师,即基地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其中,基地导师在实践、研究、论文选题等方面给予研究生指导。
实践出真知,田间地头就是最佳的课堂。
广海研究生院院长简纪常介绍,学校通过持续开展科技小院、研究生实践锻炼等在农业农村一线的实践项目,引导广大学生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在科技小院,学生们以土地做黑板,把作物当教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长为“新农人”的脚步更实、进步更快。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湛江流沙湾的海上珍珠贝养殖区,一笼笼吊养在木桩上的珍珠贝随着波浪起伏摇晃。渔民们驾着小船,来到林立的珠桩前,解开绳子,连笼带贝一起拉上船,运送到岸边的插核工房。一个个生长旺盛的珍珠贝,将经过插核植片等人工干预后,重新放回海里继续养殖,最终在其体内培育形成一颗颗珍珠。
要想收获晶莹璀璨的珍珠,优质的珍珠贝苗种是关键。近年来,针对海水珍珠产业的种质混杂、母贝规格小、育珠贝死亡率高等问题,来自广海的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团队通过不断攻关,培育出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养殖新品种,并研发新型育珠技术与养殖模式,提高了珍珠贝留核率、珠层厚度与珍珠产量。
“依托科技小院,我们与珍珠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将优质珍珠贝苗送给农户种植,成贝再由企业统一收购,进行插核育珠。”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王庆恒说,这种方式减轻了农户养殖成本,既帮助农户增收,也带动了珍珠养殖产业发展。
“团队师生经常来养殖场,指导科学养殖,为我们花了不少心力。”湛江市徐闻县西连镇大井村珍珠养殖能手李利二说,“以前是靠自己摸索,如今有了教授指导,产量上去了,养的珠也漂亮,越来越有干头。”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小院,正在“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自华农的广东从化香米科技小院师生助力从化香稻增香、增产、提质;来自佛科院的广东梅县金柚科技小院师生,针对柚子种植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科技研发、助农服务的全产业链开展工作;来自仲恺的广东饶平狮头鹅科技小院师生,针对潮州当地狮头鹅产业发展现状研发4套全新养殖和加工技术。
在科技小院加持下,广东各地乡村崛起不少特色产业,“老味道”越做越红火,“新招牌”越来越响亮。
仲夏时节游从化,金稻话丰收;金秋九月访梅州,金柚满山头;打卡潮汕美食,狮头鹅是必吃名菜……在这些发展变化背后,广东高校科技小院师生长期驻扎乡村一线,贡献力量。
华农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介绍,华农按照“一地一品”主导产业,每个科技小院派驻2至3位硕士导师担任首席专家,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问题一起开展田间研究。由此形成绿色增产模式,直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
科技小院也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华农在科技小院的建设地又建设了一批校地校企合作产业研究院,包括华农从化荔枝产业研究院、华农大壹号蛋鸡产业研究院、华农电白沉香研究院等,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科技小院和产业研究院这个桥梁纽带,农业专家、科技人才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谢青梅期待,各科技小院之间更积极地推进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仲恺校长廖明说,学校将继续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建强科技小院,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下乡,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动力。
文/马立敏 汪祥波 姚昱旸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