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系列研讨会的第六场近日在通州区中山街小学召开。研讨会现场,通州区中山街小学校长王晓慧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为题,分享了学校在“双减”背景下,立足“双新”,如何以作业研究为切入点,实施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之所以以作业研究为切入点,王晓慧表示,作业是评价有力的支撑,它能更好地助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通过将作业融入学习活动中,有机整合教学、学习和评价,建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用作业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助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达成。
学校通过座谈、调研,发现,以往作业无论从功能、目标、难度、类型、结构、时间等方面都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从“压总量”“控时间”转变为“调结构”“提质量”成为目前作业改革的重点。
在王晓慧看来,作业应该融入学习活动中,发挥其诊断、甄别、引导、促学等评价功能,让作业成为诊学利教的支架。因此,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首先,要从之前的教学视域作业观调整为课程视域作业观。
其次,要在建立课程视域作业观后,构建单元作业体系。
再次,还需要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
据悉,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构建了以素养为导向,课程视域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1+N”作业模式。“1”为单元背景下的学科本体性作业,是基于课程标准、学生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作业。“N”是基于学科单元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拓展作业。而这里的“+”并非增加,而是建立在课程视域下的一体化设计。
至于多维的评价体系,王晓慧介绍说,为了更好地发挥作业的应有价值,学校目前正在探索“可视+可感”的评价方式。其中,可视化评价要求老师将评价嵌入到作业设计之中,形成目标清晰,要求明确的评价依据。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反思型学习者。可感化评价指的是老师除了要在错误旁边进行批注,还要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
王晓慧表示,多维的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助力,还可以帮助老师不断改进、完善作业设计与实施。为此,学校研制了“中山街小学教育集团课程视域下单元作业反思评价量表”。
据悉,此次研讨会只是通州区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系列研讨会其中的一场。该系列研讨会始于2021年。其中内容涉及“高效课堂建设”“课后服务提质”“变革学习方式”“创建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养体系”等多个教育场景,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学校育人的各个方面。用通州区教委相关负责人的话讲,举行这样的研讨会,就是要通过系列研讨活动,将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成果、感受和困惑,在区域层面加强交流,提炼规律,形成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撬动育人方式、育人生态的深刻变革,积极构建副中心教育新生态。对于今后的安排,该负责人表示,区教委将深度落位“双减”内核,落实“双新”要求,围绕教育教学难点、堵点问题,继续开展此类研讨活动,让研讨有主题、有系列、有深度,激发学校研究活力,助力学校教育提升。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