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有一首诗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
王阳明说:“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意思是儒家中人,修身养性并没有离开平常的事物,不用刻意寻找,只需顺着自然的规律,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这就是功夫。
心是天下之大本,要修好这颗心,就是要做到:无事定心,临事守心,历事练心。
01
无事定心
《金刚经》言:“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认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这也是儒释道三家都要解决的问题。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人类的文明愈进步,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就愈是争奇斗艳,层出不穷。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能自制,必然弄得像老子所说的“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的地步。
一个人若没有安定的心,给他再多的名声和财富他都不会满足。比如社会上有很多人,经过努力买房买车,衣食无忧,生活宽裕,却偏偏心不安着,非要跟那些坐拥豪宅豪车的人相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终日郁郁寡欢。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内心不安定。好好的掌控好自己的心念,千方百计把自己各种想入非非的想法停下,各种念头止住了,由此产生的各种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有位农夫,一次农闲时,想到自己一生忙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地耕种,便起了一个心念——到底什么叫做修行?修行的境界又是如何?于是便决定上山请教一位修行者。他很尊敬地问:“请问您花了数十年的时间修行,所求为何?”修行者就说:“我要练就一念安定的心。”
老农夫就和这位修行者对坐,沉默了许久。突然间,老农夫起身离开,非但没有恭敬地道别,反而还回过头对修行者说:“你这样的修行,将来会堕入地狱。”
这位修行者听到老农夫的无礼言辞非常生气,当下就追出洞外,对老农夫破口大骂。老农夫不疾不徐地说:“你不是要修一念安定的心吗?”
这则简单的故事很有启发性,要修一颗安定心谈何容易,唯有多磨,多练。
02
临事守心
《法句经》:“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临事用心,一心不乱,守心不移,就是修行。
王阳明毕生所下的“工夫”,都离不开“守心”:修炼心性,培养心智,改善心态。
人最难调服的,就是自己这颗心。越是想让它安静下来,它越是杂念丛生;越是想让它快乐起来,它反倒郁郁寡欢。人若把心守住了,也就真正成熟了。
守心的方法很多,王阳明所说“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便是一法。心情烦乱时,往往一做事就犯错,一说话就犯混。与其在烦躁中勉强行事,不如静坐、读书。
佛家所谓“戒,定,慧”,其目的都是守住本心。王阳明追求“不动心”,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要想成就自己,就要超越自己;想要超越自己,先要克制自己,克服内心不合理的躁动。
曾国藩也有言:“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困难的事情,往往错综复杂,让人不知从何下手。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对的方式,应该静下来细细思索,抽丝剥茧一点一滴的分析状况、理出脉络,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但心中烦乱的人,便容易无所适从,久久不能着手开始,问题越拖越难,压力越拖越大。
“致虚极,守静笃”,守住心灵的清明,安静下来,梳理出最根本的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守心,只会让自己一直处在忙乱当中。
03
历事练心
王阳明讲:“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历事练心,通俗地说,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
康熙在他的《庭训格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藩之乱时,清军主力和吴三桂的部队决战,半个月了还没有前方的消息,北京城里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一向勤政的康熙居然一反常态,把公务扔在一边带着身边的人跑到景山上去玩了。
有人提议,如今形势危急,军国大事那么多,皇帝您怎么能这么荒疏政事呢?康熙借这件事情告诫自己的儿子们:做大事要有静气。
当时的局势确实很危险,北京城里,忠诚的人都没了主心骨,心怀叵测的人跃跃欲试,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看皇帝。结果皇帝根本就不着急害怕,还有心情娱乐呢!于是忠诚拥护的人就心里有底了,想作乱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同时,这种镇定自若,本身就是对下属的一种示范,对于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相反,身为统帅,哪怕表现出一丝的慌乱,也会带来军心的动摇。
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能做到方寸不乱,需要的是大智慧。
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并能够把命运的迎头痛击当作磨练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才能动心忍性,意志坚强,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