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克”行动,抠出“北京奇迹”
北京新闻广播 2023-04-25 16:52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此前一年,《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绩:2017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3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35.6%,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的任务目标。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更是首次降到个位数。

然而,成绩的取得,也将新的问题摆在首都北京面前:大面上容易治理的都治理了,PM2.5大幅下降后,空气质量还要继续改善,空间从哪里来?

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由此,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一场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对大气污染展开精准治理的攻坚战拉开大幕。

目标与路线图

“毕竟,立竿见影的活干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需要‘绣花针’的功夫,一点一点往下‘抠’啦!”

2017年,对于北京的大气治理,长期参与北京市大气治理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如果把镜头回转,再次回望2017年北京的上空,你会看到:这一年,北京收获了226个优良天,其中,有66天空气质量达到一级。和几年前相比,蓝天越来越多,也带给市民更多的好心情。

蓝天常在,与北京“铁腕重拳”推行工程性减排分不开。煤改清洁能源、产业结构转型、老旧机动车报废转出、“散乱污”企业分类清理……2013-2017年的五年里,北京的减排总量约为过去10年总和。天帮忙,更得人努力。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五年的蓝天保卫战,是一场艰难的“硬仗”。

然而,不可否认,PM2.5造成的困扰依然存在。事实上,2017年元旦,一场跨年重度雾霾曾经横扫京津冀三地。在北京市民邹毅的镜头记录中,这段经历令人沉重。

邹毅2013年拍摄的图集(邹毅供图)

邹毅从2013年起开始了一项记录:每天相同的时间,他会站在自家窗前,拍摄一张窗外北京电视台的照片,“一目了然”地反映北京空气的变化。2017年跨年那几天,他拍摄的照片,一直是灰蒙蒙的底色,“从2013年到2017年,我拍了1826张照片,可以明显看到灰色在一点点减少,深深浅浅的蓝色开始逐渐增多。但你不能否认说灰色就不存在了。我希望,我的镜头下,蓝色能更多。”

更多的蓝色从哪里来?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给出的答案是,要“一微克一微克地抠”。

2018年,北京发布《蓝天保卫三年行动计划》,治理大气有了最新的路线图。

《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比2015年减排30%以上,重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同时,按照“同步改善、功能区趋同”的原则,确定了各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等目标。

同样是在这一年,北京市发布PM2.5第二轮源解析,为精准治污提供了科学参考。

北京市第二轮PM2.5源解析数据饼状图(北京市生态环保局提供)

源解析显示,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45%,扬尘源占比16%,工业源占比12%,生活面源占比12%,燃煤源占比3%。可以看出燃煤治理成效显著,已经退出主要污染源序列,但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源仍需下大力气治理。

针对这些污染,北京的大气治理开始下更多的“笨功夫”,做“精细活”。

多措并举“抠”减排—— “车、油、路”综合施策

“您好,请您挂空挡,拉手刹,听我口令踩油门!”“1、2、3,踩!”

这个指令,不少大货车司机在进入进京检查站时都会听到。曾任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监察科副科长的苏学田几乎每天都得重复数十遍。

执法人员检查大货排放(苏学田供图)

北京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截至2022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超700万辆。2014年和2018年两次PM2.5源解析显示,在本地污染贡献中,移动源污染一直位列首位。其中,重型柴油车是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研究显示,一辆国三柴油货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200多辆国四小轿车排放总量。

为此,2018年,北京市交通、生态环境、公安三部门联合发布规定,对本市和外埠高排放货车通行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

“北京市界有38个执法点位,高峰期我差不多每个月走一遍。”2019年采访苏学田时,他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为了提高监管效率,苏学田组织开发了“机动车执法”APP,利用大数据支持全市机动车执法工作。

“以前机动车执法,都靠人工记录和录入。不仅用时长,检测结果也不能形成大数据库,进行有效利用。”苏学田介绍,2018年6月APP上线后,一线执法队员只要打开APP对着车牌号扫描,车辆的基本信息就出来了,同时还能看到该车的历史检查记录,效率比之前提高至少十倍。

有了大数据库,有超标排放“黑历史”的车辆再也无处遁形。苏学田介绍,执法中曾遇到一辆车,一年中被查出超标64次,相当于不到一个星期就被记录一次。这类“屡教不改”的超标车辆,APP都会记录在案,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执法队员则会入户复检,直到车辆排放达标为止。截至2020年5月份,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超21万辆柴油车被列入超标黑名单。

加强车辆管理的同时,对于油品的质量以及销售环节的管控也逐步细化。比如,大家习以为常的加油环节,其实就凸显了“绣花功夫”。

“油气是挥发性有机物,不仅能够直接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危害,还能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PM2.5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质。”原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油气油品科科长刘明宇曾告诉记者,到2019年初,全市加油站的油枪都改造为双重管线,一层出油、一层吸气。加油时,会同步将挥发出的油气回收到油罐里,再用专门的设备将油气转化成液体油。

刘明宇参与油罐车现场检查(刘明宇供图)

刘明宇说,全市1100多座加油站,30多座油库,600多辆油罐车组成了整个油气销售系统,每年销售汽油400多万吨。如果不加以治理,每年将会有3万多吨的油气挥发到大气当中。

在2021年的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不少加油站会在夏季推出夜间加油优惠让利活动,就是为了减少白天高温环境下汽油的挥发。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背后蕴含的却是“精治、共治”的理念。

多措并举“抠”减排——扬尘管理,以克论净

2023年初,西城区车公庄大街3号的项目工地,7000平方米的基坑覆盖着防尘网,上方还加了一道8000平方米的天幕,防止施工产生的沙尘向外界扩散。天幕钢丝绳上,众多喷淋设备喷洒着水雾,犹如给工地“淋浴”,这是减少扬尘的第二道保险。

西城区车公庄大街3号项目基坑上加盖的“天幕”(项目工地供图)

“与传统的施工作业相比,防尘天幕能够减少50%以上的扬尘,加上喷淋系统、立体围挡、雾炮车等,基本可以实现所有扬尘不出工地。”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工地天幕的防尘效果,受到附近居民称赞:“你别说,工地就在我们小区附近,每天从这儿路过,还真没觉出有什么灰尘扬出来。”

北京市城区面积大,在施工程多,建筑工地扬尘一直是大气治理中的难点。为破解这一难点,北京对施工工地设定“六个百分百”的要求——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存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现场地面100%硬化、土方开挖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全市还搭建了统一的施工扬尘视频监管平台,对施工工地进行视频实时监控。监管与治理并重,越来越多的工地实现全流程绿色施工。

除了对工地实施精细管理,北京对城市道路上的扬尘也进行严格监测。TSP,也就是总悬浮颗粒物,来源于道路扬尘、施工扬尘、裸地扬尘等。TSP高密度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市300余个街道乡镇。2019年起,每半月通报各街乡镇大气粗颗粒物排名。排名靠后的地区会被约谈,督促整改。

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谁也不愿意担最“土”街道的名声,为此,各区在清扫街道、抑制扬尘上也下足了功夫。

2019年10月,两台全自动吸尘车在东城区东四街道和天坛街道投入使用,吸尘车宽度只有1米左右,可以边喷水、边吸扫。遇到小车开不到的角角落落,环卫人员一把摘下车顶上放置的手持吸尘筒,像在家中用吸尘器吸地一样,对着角落细心清理。小车驶过的路面,微微有些潮湿,几乎可用一尘不染来形容。

“这种全自动吸尘车,体积小,吸力大,特别适合清扫胡同里的犄角旮旯。”东城区环卫中心监督检查科科长张志刚告诉记者:“原来人工清扫时,大扫帚一挥,反而容易扬灰。现就不用担心了,垃圾和灰尘统统吸走,杂物、树叶吸进来隔离到后边的垃圾箱,另一部分细小的颗粒尘土会进入尘土箱,进行有效分离。”

以克论净,纤尘不放过。正是靠这些细微之处的努力,北京有效管住了到处飞扬的尘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介绍,2019年北京市降尘量均值为5.8吨/平方公里/月,2022年全市降尘量降至3.6吨/平方公里/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前列。

多措并举“抠”减排——水泥厂“华丽转身”

沿京加路一路往北,接近怀柔区河防口镇时,会看到几座烟囱耸立的工业厂房。这里原本是金隅集团兴发水泥厂的生产车间,如今已经转型成为金隅兴发科技园,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德勤大学等明星项目先后入驻。

金隅兴发科技园远景图(金隅集团供图)

在厂里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总工程师常显新,带领记者参观园区,每栋建筑的前世今生,他都了如指掌。

“这边是六个筒仓,原来是装水泥的,将来计划改成高级酒店。那边是原来生产水泥的三台水泥磨,现在改成孵化器区……”

金隅兴发科技园中正在改造的老建筑(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张博拍摄)

兴发水泥厂于1991年正式投产,高峰时年产水泥100多万吨。厂区的矿山是整个华北地区较大的低碱矿,生产出的低碱水泥多用于大型建筑、桥梁和地下工程。1989年,常显新入厂工作,见证了工厂的辉煌时期。“像鸟巢、水立方都用咱们这儿的水泥。”老常颇为自豪地说。

但是水泥厂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又地处怀柔城区北部,长城河防口段保护区周边。根据《北京市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兴发水泥厂按照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疏解和协同发展要求,被列入2015年重点疏解整治项目。上级单位金隅集团决定主动关停兴发水泥厂。2015年2月,厂区停止开采矿石;6月16日停窑。同时对接怀柔科学城整体规划,原厂区启动转型改造。

常显新参与到兴发水泥厂区改造(常显新供图)

水泥厂关停后,每年可减少燃煤5.5万吨、节水6.2万立方米,减排氮氧化物260吨、工业粉尘40吨。特别是对占地1300亩的矿区逐步实施生态修复,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转型后,园区更名为“金隅兴发科技园”。园区的提升改造以绿色、环保、低碳为标准,整体达到国家绿色建筑及低碳园区标准,园区的整体碳排放量较北京市最低标准降低至少10%。水泥厂身后的1600多亩矿区也将全部还绿,依托山势进行恢复,打造立体式绿色空间,厂区工业遗存和矿石等则结合地景,建成供科研工作者和市民假日休憩的矿山公园。

对于常显新来说,这是一段别样的经历:到2025年退休时,他见证了水泥厂的筹建、发展、辉煌、关停,还将见证它的“华丽转身”。

根据《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北京市累计退出了321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分类整治1.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稳居全国前列。

多措并举“抠”减排——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北京蓝’已经成为大国首都的靓丽底色。”

2023年1月,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颇有底气地说。他的底气,来自于客观数据支撑: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增加到288天,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78.9%。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降低至30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以来历史新低,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他主要污染物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86天,其中,一级优的天数达到138天,蓝天的“含金量”进一步增加。

“北京奇迹”在邹毅的镜头下也“一目了然”。他将十年来拍摄的3852张照片聚合在一起,拼成了一张巨幅照片。

一目了然公众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创始人邹毅(邹毅供图)

“你看这张图片里,从左往右,上边是北京的优良天逐渐增多,下边是污染天气逐年减少的态势,多么明显的变化。”邹毅笑着说,现在要拍一张特别像样的污染照片,都不太容易了。“北京的空气质量好,已经是常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十年的时间,北京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着手,于细微之处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出了北京的蓝天,大气环境发生了一场堪称“革命性”的变革。从“APEC蓝”到“阅兵蓝”,再到“冬奥蓝”,如今“北京蓝”已是常态。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未来,北京还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协同、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促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编后语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近年来,北京通过“一微克”行动,精准共治大气污染,向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也通过解决首都的“心肺之患”,对城市精细化治理做了有益探索。

“一微克”行动,出发点是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治理大气污染,根本诉求就是要解决首都的“心肺之患”,让百姓在蓝天白云下舒适地生活。北京果断拿出最严治理举措,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车辆结构绿色转型,就是尽职尽责兑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向人民交出满意的“北京答卷”。

“一微克”行动,着力点是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在这轮大气治理中,北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全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区域污染物和污染范围的精确覆盖和精准判定。这为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一微克”行动,落脚点是践行社会治理共治共享。这轮治污,北京尽可能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献策出力。施工工地“以克论净”;水泥厂“华丽转身”;倡导市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政府、企业、组织、个人都是治理者,也都是受益者。这样,环境改善方能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生态红利方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大气治理仅仅是一个侧面,当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绿色转型期。时代呼唤更多的实践,更深的探索,让我们一起努力书写首都美好的明天!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