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2023年3月,《沈阳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沈阳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市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对外发布。
提高“精准度”,打出“组合拳”。一揽子政策的推出和实施,将进一步激发沈阳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与创造力,汇聚推动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强大力量。
沈阳优化服务让企业办事便捷高效
三年行动 厚植创富沃土
锚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5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总目标,辽宁省沈阳市将围绕产业水平提升、数字化赋能、创新能力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融资促进等8项主要任务,实施29项具体举措。
培育市场主体,开展“育苗护苗”行动,加快建设各类创业创新载体,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到2025年,全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1500户,“专精特新”企业超过850户;提升产业水平,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开展“5G+”行动,实施“电商直播+”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助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数字化赋能,支持民营企业应用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产品和服务;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建设,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难题,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服务体系,助推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
围绕融资担保、拓展市场、优化环境等迫切需求,沈阳将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行动,比如,建立健全常态化银企对接合作机制,加强对拟上市后备企业库、辅导备案和已提交上市申请的企业精准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区域交流合作,参与标准化建设,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建设“惠企直达”应用场景,推动“非禁即入”深入落实,切实维护好民营企业合法权益,2025年全面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等。
释放红利 倍增前行动力
“若干政策措施”涵盖36条政策,其中不乏全省首创、全国领先的创新之举。经测算,这些政策将提供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财政资金约9亿元,为企业减免、缓缴、返还各类费用超35亿元。
围绕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发展民营骨干企业,对入评“中国民营500强”的企业最高奖励200万元;推动技术改造,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升级,对获评世界“灯塔工厂”企业奖励1000万元;加快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降低中小企业节能补助门槛。
围绕创新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新型研发机构创办科技型企业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提升民营企业引才聚才能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可自主进行科技创新人才认定,对吸引留用硕士、博士成效明显的企业,最高奖励20万元。
围绕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沈阳市创新用地方式,在土地二级市场创新实行预告登记转让制度,创新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用地方式;降低民营企业招投标交易成本,取消市本级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此举为全省首创、全国领先。
针对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问题,沈阳一方面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降低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担保费率。尤其是沈阳设立1亿元中小微企业成长支持基金,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扩大市级“助保贷”“稳企贷”等产品规模,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围绕市场开拓和环境优化,沈阳市降低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及招投标门槛,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提高至40%以上;持续提升民营企业准入准营便利度,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
改革撬动 提振发展预期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此次推出的“行动方案”,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造高水平市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效能政务环境”“深化法治体系改革,打造高标准法治环境”“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打造高品质人文环境”“深化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水平开放环境”五个维度,提出137项改革举措和218项工作任务。
坚持数字赋能,沈阳市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再推出30项“一件事”服务套餐,实现90%申请材料在市区范围“免提交”或“只提交一次”;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实行登记业务全流程跨部门信息智能核验;加快智慧法院建设,运用区块链技术,与市电子证照共享服务平台系统对接,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律师调查令上链存证。
接续深化已有改革举措,扩大沈阳首创的“信用保函”试点企业清单范围,提升政策红利惠及规模;推进政务热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创建沈阳集约执行“一中心一平台”,建立具有集约执行、繁简分流等功能的执行事务中心;在实现水电气综合窗口设置基础上,优化占掘路等一窗并联审批操作流程,实现联合踏勘、全程网办式综合报装模式。
更加注重企业体验度、获得感,通过部门间集成联动,精准对接企业群众个体需求。比如,深化“一业一证”改革,对跨部门、跨层级事项进行线上流程优化和整合再造,在更多业态范围实行行业综合许可;建设全省首个纵跨层级、横跨地区的五级“整体政府”政务便民服务示范站,实现五级政务“一门办”等。
文/记者 金晓玲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