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人冯亦同去世,唱着他写的《和平宣言》铭记历史
扬子晚报 2023-04-10 12:05

记者从南京市文联了解到,著名诗人冯亦同于2023年4月9日下午在南京去世,享年82岁。“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代表都会在纪念馆集会广场齐声宣读《和平宣言》,字字掷地有声,句句动人心魄。《和平宣言》的作者就是冯亦同。

冯亦同,1941年10月16日出生,江苏宝应县人。1959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余。学生时代开始文学习作,1961年在新华日报发表处女诗作《在宇宙的大街上》,60年代初参加省作协诗歌组活动。1981年底调入南京市文联工余,历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市文联委员,文学工作者协会驻会干部、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南京市文学创作讲习所诗歌班辅导员、青春文学院辅导部主任。1985年南京市作家协会成立,历任第一届作协副秘书长、秘书长、第二届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2002年2月第三届南京市作协代表大会上,被聘为南京市作协顾问。

1988年参与创建南京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并任该会副会长。1992年江苏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成立后,被该会历届理事会推选为副会长。2012年5月被聘用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其诗作《莫高窟写意》获首届金陵文学奖,诗集《男儿岛》1996年获第二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银奖;文学传记《徐志摩》2000年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龙文化金奖;广播剧《朱自清之歌》获江苏省1998年度广播剧单本剧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文艺论文《新诗:面对希望的挑战》、《鲁迅与中国现代诗歌》发表后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所转载。

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代表齐声宣读的《和平宣言》也是冯亦同所写。《和平宣言》是他对南京遭受历史苦难的总结,也是人民群众“为了正义和子孙万代的幸福”发出的和平心声。他说,“《和平宣言》就是以和平为主题的,我们要打动人心,我们要让人家去了解我们讲的这个和平发展时代的主题,实际上是千千万万人的呼喊。” 去年12月12日晚,冯亦同还领诵,和青年学生一起在南京和平门“祈愿和平”,用声音守护这座城。

冯亦同出生于1941年,正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那场战争给他的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冯亦同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南京教书,过着安宁又幸福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战争爆发,他们举家逃回到老家扬州避难。很快,战火蔓延到了苏北,日本侵略者烧毁了老家祖屋,冯亦同的祖父也在逃难中,患上了肝炎,刚过六十岁就不幸去世。

战争造成的伤痛,在冯亦同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学毕业后,冯亦同留在了南京生活几十年,南京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和心灵家园。1937年南京这座城市遭遇的苦痛,以及对和平的呼唤,常常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他先后主编诗集《不屈的城墙》、出版个人诗集《紫金花》等。

1985年,冯亦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母亲与墙》:“伤心的母亲,变成了石头,再也不缩回她,已经伸出的手。四十年了,她还在寻觅自己的孩子,向过路每一个行人呼救……”

1997年和2014年,冯亦同又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创作了《江东门沉思》《江东门的钟声》两首诗,他在诗中写道:“江东门,谁说你只属于12.13这个日子。每年八一五,是你敲响侵略者的丧钟!”冯亦同说,“每年12月13日敲响和平大钟,就是告诉我们,苦难的降临不能忘记;8月15日敲响的钟声,是我们胜利的声音,也是侵略者的丧钟。”

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