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海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布局建设的“AI for Science科学数据开源开放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将助力上海占领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高地。
自科技部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以来,上海、北京、天津、安徽等地纷纷加快相关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工作。
多位人工智能和科研领域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AI for Science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甚至有可能推动我国在下一轮科技革命中走在前沿。
四地布局人工智能新前沿
AI for Science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新前沿,亟须在体系化布局、重大系统设计、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发力布局。
在跨学科融合方面,上海率先响应。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2日在平台启动仪式上表示,上海交大致力于在AI for Science领域打造跨学科研究高地、培养顶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谋划推进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AI for Science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北京已经布局。成立于2021年的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以“解放科学家、赋能新工业”为使命,围绕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开源生态建设,培育产业生态。
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鑫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将搭建AI for Science领域国际顶级专家交流合作平台,构筑AI for Science学术生态,共同定义科学计算的未来。”
天津加大了算力网络的投入。天津市河北区近日与北京深势科技、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天津市河北区共同建设AI for Science计算平台,面向基础科研、创新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科学计算需求,打造新一代的开放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体系。
安徽在体系化布局方面也有尝试。不久前,安徽省卫健委主任陶仪声调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AI for Science”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加强服务、改良环境、创造条件,促进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生命健康领域更好、更快发展,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多、更先进、更便捷的高端医疗服务。”陶仪声说。
AI for Science将解放科研生产力
人工智能加快赋能科学领域,我国科技研发的生产力将大幅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代科学家最常用的生产力工具是arXiv(一个收集多学科论文预印本的网站)和各种期刊。尽管期刊和网站能提供网络下载功能,科学家不必再用邮寄论文的方式相互交流。但是,他们依然要在查找资料和数据分析方面耗费大量时间。
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对记者表示,科学家其实很需要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工具。他们需要推荐算法提供创新灵感和交叉领域合作的机会、需要低代码平台或类似的工具缩短研究周期、需要可视化工具辅助理解世界上最抽象复杂的问题,也需要定制化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日益庞大的团队规模和研发体量。
今年以来,ChatGPT引发了全球关注。该专家认为,大模型可以成为AI进入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家用大模型能提升找论文、读论文、写论文的效率。对于可视化工具和效率软件,GPT4的多模态也已经证明了其实力。
“AI for Science在有了认知智能大模型这个利器之后,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困难都有了新的思路。AI for Science有望解放科学家的生产力,进而带来科技创新速度的大提升。”他说。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鉴于认知智能大模型技术对我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产业升级机遇,以及可能给全社会带来的颠覆式影响,同时考虑到全球科技竞争的紧迫性,建议持续推进我国认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研发和升级。
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有望率先突破
AI for Science推动科技创新速度大提升,哪些细分领域会率先突破?专家普遍看好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
在政策方面,科技部部署AI for Science 前沿科技研发体系,提出紧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围绕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科研需求展开。
在应用需求方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说,新药创制、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领域,是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结合需求迫切、进展突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向。
在成果层面,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牵头创立的生命科学平台公司百图生科近日发布了“生命科学版ChatGPT”——由生命科学大模型驱动的AI生成蛋白平台AIGP。目前已有近20家合作伙伴与百图生科开展AIGP联合研发合作,方向涉及高性能弹头设计、新功能蛋白质设计、靶点挖掘和调控蛋白设计等领域,多个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发现成果。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