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 |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因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而被称“厉股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8 08:59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官网介绍,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

另外,他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在获得“改革先锋”这项褒奖时,厉以宁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改革先锋和“厉股份”

上世纪80年代初,大量上山下乡回城的知识青年急需寻找到工作岗位,城市居民的就业成了一大难题。

1980年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参加会议的各路人士纷纷提出,为了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政府应当大力兴办企业。但是,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兴办企业。厉以宁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可以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他说,股份制企业就是民间集资,不用国家投入一分钱,就可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厉以宁的这次发言,是在高层会议上第一次发出的关于股份制的声音,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但是,股份制这种脱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一些人看来,无异于是颠覆社会主义的“洪水猛兽”。围绕着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激烈争论。厉以宁认为股份制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

从1984年到1986年,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宣传股份制。1986年9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经济改革最好的手段便是利用股份制的形式来改造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造现有的大集体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90年代初,随着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在中国出现了。随着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经济思潮之一。社会高度肯定了厉以宁的功绩,厉以宁和他的“厉股份”的称谓,也载入了中国股市发展的史册。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厉以宁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被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第三次分配”和“非公经济36条”

从1988年到2003年,厉以宁当了15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当时最关心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包括股份制的推进和《证券法》的制定。

期间,如今备受热议的“第三次分配”等热词,厉以宁就已提出。1992年,厉以宁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在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又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表示,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通过“三次分配”可解决收入分配难题。

2003年,厉以宁的工作从全国人大转移到全国政协,他同时也更加关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他曾担任全国政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题组”组长,带领调研组到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调研。调研期间,他发现民营经济在准入领域、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遭遇到重重阻力。

调研组就此形成了长达17页的《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提出了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等建议,上报国务院。当天,国务院领导批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应有一个通盘考虑,着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形成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

2005年,新华社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金融等行业和领域。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因文件内容共36条,被简称为“非公经济36条”,2005年也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之春”。

诗意人生,桃李满天下

而厉以宁走上研究经济学的道路还多亏了他的同学赵辉杰。1951年,远在湖南的厉以宁想要考到北京的大学,他委托在北京的同学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认为厉以宁选学经济系最为适合,优势较大,就替老同学做主,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经济系。同年8月,厉以宁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大,拉开了他终生致力的经济理论学术生涯的序幕。

“至今我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 厉以宁回忆道。

1955年厉以宁毕业留校,在经济系资料室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翻译了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还为北大经济系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提供了数十万字稿件。

1977年,厉以宁正式登上讲台,很快成为大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几年间,他从资本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讲到统计学、会计学,前后讲过的课多达20余门。1979年,厉以宁被提升为副教授;1983年,提升为教授。他的课经济学系学生爱听,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常常来“蹭”,有时连走廊上也挤满了人,以致有学生提前领号,凭号入场。这种讲课生涯一直持续到2016年。

厉以宁有一个业余爱好——写诗词。公开资料显示,厉以宁自幼就喜欢诵读古代诗词,1947年其创作出第一首诗词《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随后笔耕不辍,被众多同事和学生誉为“诗意人生”。

1981年,厉以宁写下“登小阁,望前川,缓流总比急流宽。从来黄老无为而治,疏导顺情国自安”被解读为充分地表达了他的经济思想。厉以宁始终认为,改革需要渐进;处理社会问题,重在疏导。“要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活跃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民心安了,民情顺了,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如何理解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新华社 2024-08-05
学习时报头版: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究竟在哪里
学习时报 2023-09-18
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9
逝者|“改革先锋”厉以宁:推动中国的现代转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澎湃新闻 2023-02-28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 享年92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2-27
毫不动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经济日报 2022-12-23
毫不动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日报 2022-12-23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民营经济舞台更加广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