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名》背后的真实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上观新闻 2023-02-18 17:34

今年春节,电影院人声鼎沸,观者如潮,各种评论观感甚是热闹。其中电影《无名》吸引了我,它讲述了抗战时期“孤岛”上海日伪情报机构的中共特工深度潜伏、获取情报、打击日寇、惩治叛徒的故事。

很明显,《无名》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乏真实的历史依据,就我个人而言,六年来浸淫“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丛书,其各相关分卷的研究领域正可与剧中的相关内容相互映照,从而使我眼中影片的情节脉络更加清晰,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在此篇编辑手记中,不妨以时间为经,罗列史实背景,添加一些历史的注脚。

深度和新意的专题研究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丛书是由南京大学牵头,张宪文教授和朱庆葆教授共同主持,联合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学术单位,以及台湾近代史学会等机构百余位学者,开展对抗日战争历史全面和深入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

该系列图书规模达百卷,可谓工程浩大、卷帙浩繁。全系列共分为13辑:首卷总论项目学术研究方向及研究价值等;第一辑日本侵略者研究,研究日本为什么发动侵略战争,包括皇室与战争的关系,近卫内阁的战争责任,日本如何对军队进行精神教育等;第二辑抗战军事,重点是以前少有研究的军事问题,如国共合作战山西、川军出川抗战、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武汉会战等;第三辑敌后根据地,重点在于中共对各个根据地的建设,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第四辑沦陷区和伪政权,研究日本在沦陷区的政治、军事统治,以及对广大沦陷区民众造成的危害等;第五辑战时政治与对外关系,政治方面研究抗战时期的政治活动,如国民参政会的制度研究、国共两党的抗战人才培养、国民党后备力量三青团的研究等,外交方面包括战时中苏关系、中日两国的外交博弈,以及国民党的政党外交等;第六辑战时经济与社会,主要探讨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变化,如人口问题,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社会生活等;第七辑战时教育文化,包括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内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史学和艺术学第一次开展合作,研究了抗战电影、美术等艺术形式及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在揭露日军罪行、动员广大民众投入抗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八辑战时人物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抗战时期的军政将领、抗战时期援助中国的国际友人及知识界人士等;第九辑日本侵占东南亚,主要研究日军依照其侵略亚洲的步骤把战火引向广大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后占领香港、策动印缅战争,中国远征军深入东南亚抗日,以及日军在东南亚地区对广大民众和盟军的暴行和迫害等;第十辑日军暴行与审判,包括日军化学战、细菌战、南京大屠杀、“慰安妇”、日军无差别大轰炸,以及战后对日本侵略的审判和清算等;第十一辑抗战档案典藏研究,主要研究抗战档案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典藏情况;第十二辑抗战专题档案解读,通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研究抗战期间的兵役、粮食供给、卫生防疫、政府行政等专题问题。

我们不做“发展史”研究,而是对此前研究相对薄弱,且在某个方面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包括中共根据地,沦陷区,战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对外关系,以及抗战人物、亚太战场等;坚持把学术创新放在第一位,强调原创性、学术性、权威性,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第一手史料基础上,从全面性和深入性上推进抗战历史研究。

3639d8fe54ba41f3a5987b449a55c6f4.jpg

影像背后的真实历史

我们可以从这个系列图书出发,考量在《无名》中,影像背后的真实历史。

1938年8月,经历过广州日机大轰炸后的何先生(梁朝伟饰)北上。据该系列《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大惨案研究》分卷统计,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摧毁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意志,侵华日军对中国大部分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无差别轰炸,屠杀大量无辜平民。仅广州一地,1937—1938年就制造重大惨案20次,伤亡人数少则上百人,多则数千人。目睹满目疮痍,背负国仇家恨,何先生来到上海,与妻子咫尺天涯。

沿着时间线,1938年12月,汪精卫发表“艳电”投敌,共产党何先生应在次年进入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执行卧底任务。故事中的大部分人物关系都是围绕这个所谓的“76号”机构展开的,此为汪伪集团政客、特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也是各方势力获取情报的来源地。该系列《日本扶植汪伪政权研究》中论及,为控制汪伪政府,日军系统的特务机关通过派遣军事顾问的方式,直接进入汪伪政府对其进行“指导”,抑或成立协助汪伪特工事务的机构,如前期主导策反汪精卫工作,后名称被协助“76号”的事务所沿用的“梅机关”。影片中的渡部应该就是日军驻上海特务机关的头目。

影片中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节点便是潜伏的中共特工先后获取两个重要的战略情报:德国进攻苏联和日本关东军的布防。情报来源都是那位自称是“石原派”的渡部。渡部显然出身驻防“满洲”的关东军,他所追随的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便是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推手之一。《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分卷中详细论述了石原莞尔与东条英机全面侵华后二人在战略构想上的分歧,也就是“北进”与“南下”的矛盾:石原认为,日本暂时无力与美国一战,应养精蓄锐,准备对苏作战,使其放弃攻击远东;而东条则认为北方边境暂时无忧,应趁机全力攻占中国。石原的“不扩大”与东条的“急进”虽在侵略意图上一致,但策略相左,最后石原被排挤出关东军,东条组阁后仍对其持续压制,后石原回到家乡,终结军人生涯,但意外地在战后逃脱了审判。日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局自然令石原的拥趸渡部不胜唏嘘,战败后生出归乡之意。

历史是由人来写就的

《太平洋战争研究》卷开卷即论述到,1939年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中失败后,于1941年4月与苏联媾和,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彻底放弃了“北进”计划。随后,同年10月18日,以强硬派东条英机为首的新内阁成立,次日日本海军军令部就认可了攻击美国夏威夷的作战计划。12月8日,珍珠港遇袭,太平洋战争爆发。影片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参战,上海日军全面占领租界,故事中各人的命运也随之越发跌宕起伏。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据《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卷,当年9月11日,以第三方面军司令汤恩伯为主官,主持上海地区受降仪式,投降日军官兵约16.5万人。缴械后的日本“徒手官兵”,集中于江湾及市中心以北……影片中的何先生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得以离开监狱,遇上了已沦为战俘、正被送往日俘集中营的渡部,以及假意追随、实则继续潜伏的叶秘书(王一博饰)。

剧情接近尾声,反转出现:渡部拒绝了国民党方面的邀请,决意解甲归田,此时叶秘书对他说,他不能脱下这身军装——只有这样才能从人群中分辨出他来。然后挥刀结束了渡部的生命。此处的知识背景涉及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处置。《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研究》卷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追究日本战争责任,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大规模审判,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在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审判。其实,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军事法庭,对犯有“常规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的乙丙级战犯实施审判。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的战犯审判既不充分,也不彻底。尤其是对于“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国民党高层出于战后日军缴械和反共的需要,对其采取了轻纵的态度,无罪判决了事。剧中也正是因为渡部对叶秘书透露了国民党对冈村等人留用的意图,这才继续了潜伏任务,而渡部解除军人身份的决定,令叶秘书意识到只有在其脱下军装之前予以处置才能彰显对战犯的审判——其实在何先生与渡部等人聚餐中自爆身份的“战争罪犯”之语,就已提示了未来必须实现这一明明白白的正义诉求。

与白纸黑字的出版物相比,以影像和声效呈现的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无疑更加生动,当下的史学研究也开始强调还原历史本来样貌的“现场感”。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定位为商业电影的影片做到这一点。但是,历史是由人来写就的。我们用深入系统研究专题的学术图书来解读影片,也只是为了使剧中的人物和事件因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凸显。《无名》中的人皆“无名”,但他们却又是在特定历史片段中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主人公隐忍的爱情和坚韧的信仰嵌在时代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动人,而背叛者软弱的理由和侵略者失败后的颓丧亦反衬出人性的复杂,影片呈现出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情感共鸣,才是电影美学之外更深层次的观影乐趣。

影片落幕,我们的学术出版还将继续。

文/张晓薇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