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深圳市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2月9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就该政策措施的相关情况召开“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有关政策”新闻发布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局长余锡权,市商务局副局长简政,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国伟,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副局长吴德出席发布会解读政策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20条措施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余锡权表示,中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生力军”。2022年,深圳市连续出台助企纾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联动生产促消费、工业稳增长提质量、推动经济稳定增长5个“30条”措施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但当前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仍面临订单缺、成本高、回款慢、融资贵等共性问题,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
为更好地帮助中小微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若干措施》共分为4部分,共20条。一是降成本。包括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延续阶段性降费缓缴政策、降低企业用房成本、强化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降低企业融资贷款成本、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费、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深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8条措施。相关举措以“真金白银”助企纾困,帮助缓解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压力。预计此次缓缴水电气、社会保险费、公积金资金规模12.5亿元左右,税收优惠减免规模163.5亿元左右。
二是扩市场。包括扩大消费刺激中小微企业市场需求、支持文旅体行业发展、帮助深圳企业及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推进应用场景示范等4条措施。深圳将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激活市场活力,提升企业获取订单能力。
三是强创新。包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等4条举措。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专门的贷款贴息支持,丰富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来源,努力帮助企业度过早期创新风险大的阶段。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以上。
四是促转型。包括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育、提升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水平、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4条措施。主要聚焦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所需,推动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人才、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升竞争力、修炼内功。
为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贵融资难问题,《若干措施》还提出了提高风险损失补偿比例、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贷款贴息、减免小微企业担保费率、深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5条与融资相关举措,从而打通企业融资难的“最先一公里。
5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精特新”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余锡权介绍,深圳今年将从五个方面持续加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队伍,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一是持续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深圳将有序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二是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创新。为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各类创新载体提供专属指导服务,并对经认定合格的按现行扶持政策予以资助,同时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推广力度。三是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开拓市场。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办理APEC商旅卡提供便利;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AEO认证精准培育,全程跟踪服务;在出口方面制定专项特惠措施,支持开拓国际市场等。四是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对专精特新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金和研修深造资助,并解决安居、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五是推动解决产业空间。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加快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项目建设,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定制化、高标准产业用房。
减税降费政策重点突出支持中小微企业
当前,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针对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吴德表示,此次纳入《若干措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共三项,包括国家最新出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仍在有效期内的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继续按提高后的比例执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深圳市将重点突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市场稳订单
简政表示,此次《若干措施》主要从消费支持、展会支持、开拓国际市场、办好电商培训这四个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市场稳订单。其中,深圳将陆续开展购物季、消费节等活动,活跃消费氛围,同时,加大招展、引展、排展力度,以展促销促产,带旺人流物流。
打出帮扶个体工商户“组合拳”
目前,深圳共有商事主体394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有148万户。李国伟表示,深圳个体工商户数量多、活力足,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圳将立足实际,结合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推出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系统性的解决举措。包括持续加大减税降负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大帮扶力度,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文/记者 唐荣 实习生 莫雅璇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