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几乎是一种社会共识。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联合对外发布《清理隐形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餐饮、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大型商场、电商零售、新能源车、民宿、文化演出、新消费品牌孵化8个业态,提出51项改革任务打通痛点堵点。这些改革任务覆盖了70%以上的居民消费,既涵盖准入准营、监管执法等共性任务,也包括不少个性化改革任务,让政策更精准、企业获得感更强。
在这些改革任务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商圈提升改造措施。《方案》提出,未来,北京更多商圈将尝试外摆经营方式,在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由区政府统筹组织相关部门划定外摆位,明确外摆时间、经营品类等细则,由经营者向所在街道进行网上报备,由街道对细则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疫情三年,有一句话屡屡被提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句话里有寻常生活,有市井百态,更有世俗人心。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外摆的经营,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触手可及、多样化的消费体验,为商家延长了服务半径,提供了更多销售可能性。而由此带来的情景式街区,则丰富了城市的消费场景、增加了城市的趣味感。
从文旅数据来看,今年春节期间,四川接待游客人数超过海南与云南,居全国首位。而省会成都,正是因为其慢节奏的生活、人流穿梭的夜经济、遍地可及的美食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走累了,路边摊坐下来喝茶摆龙门阵,吃碗米凉粉,嗦个凉水面,甚至涮个火锅……外摆经营既是招牌,也是促销。
从培育建设有地域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打通营商环境痛点堵点,北京的政策更务实也更稳健。社会治理,不仅要有建章立制的长远目标,更要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智慧。让多元主体有机会提出利益诉求,在交流沟通、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才能上下配合,同心同德。
2022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同时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了各界的信心,鼓舞了干劲,也更接地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在去年年末出台。该纲要提到,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北京是超大型城市,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力量的前提下,包括商圈外摆等各种消费提振措施的出台,正是多向发力激活消费的前奏。当然,商圈外摆要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经营管理细则,同时规避扰民、卫生、影响市容等隐患。
刚刚过去的春节,对很多人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霖,而对消费而言,更是搅动了市场的“一池春水”。随着一系列优化防控措施接续落地,各类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轨,为回暖的市场再添一把柴,增加消费场景、提高消费能力,将消费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我们才能把从春节延续而来的消费热情持续得更长久一些。
文/张焱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