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已尽,2023年新春的钟声敲响。这是一场道别,也是一种重逢——在改变中与曾经的自己道别,也在改变中与新的自己重逢。岁末年初,我们该如何回顾,如何展望;我们要如何总结,又要如何探索?
同2021年末一样,《天天副刊》的年终问卷又一次如约与读者见面,九个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为对自己,也是对这特殊的2022年的一份记录。
本期答题嘉宾
答题人:
许振(艺术家)
01
对您个人而言,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2年,您会选择哪三个词(句)?为什么?
许振:2022年我的关键词是期盼,迷茫,前行。
2022年原计划的展览、考察出行再次被搁置。生活要继续,创作要继续,“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家乡的邀请展无论如何要接受,幸运的是,“海晏河清-许振水韵青花邀请展”如期成功举办。
02
这“每个人都不容易”的一年中,您在疫情中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
许振:最大的难关应该是在我画展开幕前几天,身边许多人纷纷“阳”了,而我在大家的保护下,不仅成功地出席了开幕式,而且一直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到现在。
03
2022年的疫情中,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让您很难忘、很受鼓舞?
许振:年初,我的工作室所在的宋庄有一例“阳人”,结果竟然有许多朋友看到消息后生怕我没囤些吃用物,第一时间将所需生活用品给投送我到手上。事实上,当时宋庄封控期间生活用品还没到缺少的程度,倒是“借事见人”我深以为然。深为感动!
04
这一年中是否有哪一刻,是您想重新来过的?
许振:没有一刻是想重新来过。事来不可遏,事去不留心。
05
2022年,哪一种“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许振:网络会议、网络授课、网上展览,网络……我们自觉不自觉、情愿不情愿地深陷网络之中。“改变一定会创造改变”。
06
这一年中,会有一些作品(无论书、影视剧、综艺、脱口秀、展览,还是短视频、网课……)给您留下较深印象,您会选哪两个分享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许振:分享两本书,一本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试图提供“最近13000年来所有人的简短历史”,但并不只是描述过去的历史;它试图解释为何欧亚文明最终可以存活下来并战胜其他文明。戴蒙德认为人类社会中权利与技术的歧异无法反映文化或种族上的差异,而是来自于被各种不同正回馈循环强力扩大的环境差异。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换个角度去看人类世界的演化,因为我们身居其中。
另一本是本土哲学家夏可君教授的“无用”哲学新作《烟影与面纱》,这本书与我的画有关系,我与夏教授也多有接触,创作上也受其“无用”哲学思想的影响。《烟影与面纱》在“面纱”一词上阐释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烟、云、影等绘画表现的显现与遮掩的张力关系。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到商周的云雷纹,到绘画中的烟云景色,之间有着一种演变上的承继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烟、云有着绝对的痴迷与思考。这是一本理解东方文化心理的好书。
07
这一年您做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许振:那就是年底12月24日开幕的“海晏河清-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画邀请展”了。非常时期的展览有了非常的意义。三年的疫情让人们的身心俱疲,人们期许“海晏河清、时和岁丰”,这个从内心唤发出的心声,从这点来说展览主题的意义远超出作品本身的意义,展览也成为我家乡淮北市两会期间的一个活动内容之一。画展开幕式当天临时直播的在线人数达两万三千多人。感谢网友们,也感谢“未知”。
08
年头岁尾,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它是什么?对谁?
许振:我希望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开心健康!
09
2023年,您可能已经给自己设立了些小目标、flag,选两三个跟我们分享一下(且不去管它们能否实现)?
许振:我的小目标一个是举办“水韵青花第二次学术展”,第二是完成被中断的“古西罗马”之旅,然后就是等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