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多家公募巨头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3-01-25 15:08

2023年新春之际,中国基金报邀请多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知名基金经理展望新的一年投资前景和趋势,供广大基民和股民参考。

易方达基金武阳: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2022年,是全球资本市场跌宕起伏的一年。上半年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叠加国际局势的紧张、疫情的反复,市场对于滞涨的预期提升,导致了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直到四季度,市场才开始逐渐修复。回顾全年,我们坚持逆向且前瞻的思维方式、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深耕科技、高端制造、消费、医疗四大领域,从产业周期的逻辑出发,较好地把握了云计算及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及其上游资源、以航空出行为代表的消费复苏、医疗服务及器械等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继续为投资者贡献了正回报。

我们相信,持续而稳定地为投资者创造回报是第一位的。我们一切的工作,投资理念、操作思路、能力圈拓展,都基于此,我们希望带给投资者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从这一目标出发,在过往的研究和投资实践中,我们不断思考和打磨自己的方法论,形成并完善投资理念。随着投资年限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任何投资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长期来看,单一行业无法避免其“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性,差别只在于周期的时间长短不同,只有不断学习、拥抱时代、甄选机会,保持“洞察力”、“逆向力”与“坚持力”,才能让长期净值曲线摆脱周期的禁锢。同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投资人的资金和精力都有限,只应该留给最好的机会。在这些理念的背后,我们一直兢兢业业地打磨和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不求速胜、但求胜率;而能力圈的拓展,反过来也在不断帮助我们进化和完善投资理念。

如同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之久、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一样,资本市场需要参与者不断学习和进化;但一切进化的基础,都不应离开价值投资,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所理解的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从远期DCF(现金流折现)的评估出发,买入市场价格远低于其净现值的投资标的,这一准则适用于所有行业和公司。对基金持有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证券的价值将逐渐向净现值靠拢,基金管理人就可以为持有人带来稳定的、可预期的回报;对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而言,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提高定价效率,进而在长期维度提升全社会的福祉。

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资本市场的整体机会大于风险。从长期维度看,政策支持全社会直接融资比例提升,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需要优质股权类资产的投资渠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支撑。从中期维度看,全球范围内紧张的国际局势有所缓和,大宗商品价格也逐渐回落,随着疫情转入新阶段和地产调控政策的边际变化,我们相信,市场最不确定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就是较好的布局窗口。站在当前时点看,虽然仍存在国际形势恶化等不确定性,但预计发生概率都较小。

具体到行业,在科技领域,企业云服务和5G新应用的部分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具备了优质产品供给的潜力,在典型的依靠创新性供给创造需求的TMT行业中具备良好前景。在高端制造领域,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半导体都兼具下游新增需求放量和国产化率提升的双重逻辑。在政策已经明朗、消费复苏的大背景之下,消费领域中,以航空出行为首的、供给出清彻底且具有较大价格弹性的子行业值得关注,同时年轻人新的消费习惯、新的消费品类和品牌崛起也将带来很多投资机会。此外,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创新药行业,也将受益于医疗行为逐渐的常态化。2023年,我们将持续深耕科技、高端制造、消费、医疗四大领域,围绕成长空间和实现路径充分考量、谨慎决策,同时不断加强对个股的精选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努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回报。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亦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完整版风险提示函详阅易方达官网。

华安基金翁启森:从全球市场看AH股,新型举国体制下“发展与安全”并重

“当前权益市场性价比较高,基于国内较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及消费行业回暖托底,预计2023年全A(非金融)公司盈利增速将小幅回暖,市场信心将逐步恢复。“华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翁启森从全球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角度,对AH市场及行业配置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他指出,2023年经济与市场都有望逐步回暖,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行业配置需要考量“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模式,发展-后疫情和稳增长、安全-大安全和永续增长ESG,这四大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宏观环境:

美国加息周期走向尾声 国内政策加码推动经济恢复

翁启森指出,2022年市场整体主旋律是“通胀与货币紧缩”,能源、农产品一枝独秀,美元与商品出口国货币强势,而权益类资产的跌幅则相对较大。直到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以来,预期加息的速度开始减缓,市场的通胀与紧缩压力也逐步放缓,市场表现开始呈现反转之势。

从全球视角来看,地缘政治博弈格局逐步形成,安全与发展并重。一方面,全球各国依然追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安全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受去年俄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美两国都试图增加伙伴国家,扩宽“朋友圈”:美国与欧盟建立了“美欧贸易技术委员会TTC”,在亚太推行“印太经济框架IPEF”,以探讨未来更多的合作模式;中国通过“上合组织SCO ”加强与亚欧国家联系、通过“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联系、通过“中阿峰会”促进与阿拉伯国家联系。这都表明全球地缘博弈已不断成形,在逆全球化逐步演进中,未来全球供应链双轨化迹象也开始显现。

当前,美国通胀有望迎来拐点,加息进程走向尾声。其中,商品通胀已经出现下行,服务业通胀也不再上行,加之美国房价与新房租金价格已经开始回落,预计2023年CPI房租分项将逐步回落,并带动通胀回落。虽然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将23年加息终点预期推高,但市场反应并不认同,这隐含了市场对美国经济放缓、通胀下行的预期。总体来看,美国加息进程有望走向尾声,美国经济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现轻微的衰退。

国内经济方面,外需转弱致使经济增长有赖于内需支持,疫情防控与房地产政策的优化,推动经济尽快恢复。在全球整体经济都处于下调的情况下,预计国内出口将形成明显的拖累项,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内需的支持。与此同时,近期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有望推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推动经济增长。例如,防疫政策的持续优化,推动了各大中型城市的市内交通、快递需求较快回升。预计在消费增速恢复,制造业、基建投资维持增长之下,2023年国内经济将保持一定的增幅。

市场展望:

权益市场性价比较高,看好2023年的AH市场

基于国内较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及消费行业回暖托底,华安基金预计今年全A(非金融)公司盈利增速将小幅回暖,市场信心将逐步恢复。翁启森预计,今年上半年是盈利增速筑底的阶段。从过去的库存周期与盈利周期的角度来看,一般库存周期在下行4-6个季度后开始触底回升,而盈利周期在下行7-10个季度后触底。整体来看,工业企业库存、企业盈利均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筑底。无风险利率方面,由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房地产融资改善,经济有望逐步恢复。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前权益市场的风险溢价依维持在相对的高分位,值得逐步布局。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多项政策与内需的刺激,整体经济与市场信心将逐步回稳。

同时,翁启森表示,看好2023年的港股市场。第一,从历史走势来看,港股估值与美元指数负相关,而美元指数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较大。当前美国加息预期放缓,美元指数有望回落,这对港股估值的压制有望缓解。第二,从基本面来看,2023年港股市场企业盈利也跟随A股逐步修复。基于整体宏观经济的逐步回暖,预计大部分港股行业在2023年的盈利增速预期都将转正,医疗、消费、通信等行业将增速明显。第三,当前香港市场估值水平较低,大部分港股行业,比如银行、能源、金融、消费品等,估值均低于历史均值,几乎所有的价值股均处于历史最低位,大部分行业还处于修复阶段。整体来看,当前港股性价比依然相对较高,在外资回流对流动性改善的刺激下具有较大的投资吸引力。

行业配置:

新型举国体制下,“发展与安全”并重

翁启森认为,在新型举国体制及逆全球化进程下,行业配置需要考量“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模式,发展-后疫情和稳增长,安全-大安全和永续增长ESG,这四大方向或将在资产配置时值得重点关注。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防疫与房地产政策优化有助于推动经济企稳。从“后疫情”方面,第一,大众消费板块有望回暖。根据海外经验,疫情恢复到正常消费需求后,大众消费将成为发展主轴。第二,医药医疗包括疫苗、口服药、医疗器械等需求有望增加。在后疫情时代,医药医疗未来的基础建设将是重中之重,因此医药布局存在很大空间。第三,出行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有望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受益。过去因受疫情影响,航空、酒店业受创严重,未来这两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占率都会得到优化。

在“稳增长”方面,保交楼专项资金落地、房企融资改善有望推动优质建材公司估值修复。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2023年要稳住房地产行业发展。房地产依然是中国核心支柱产业之一,未来房地产及整体链条中的优质公司的估值将进一步修复,而目前这些行业估值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安全为发展提供保障,经济企稳也推动了安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安全”方面,信息安全、半导体、国防军工、能源安全等细分领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近几年,国内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发展,信息安全、数据要素方面将存在巨大空间。此外,全球半导体周期有望在2023年中逐步见底,国内在半导体内需上存在很大的国产化空间,尤其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依然是半导体未来成长的主要领域。另外在库存周期与国内资本开支的推动下,被动元器件、军工IC等领域也有相对应的发展机会。

“永续增长ESG”方面,永续经营优势逐步显现,或推动央国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易主席在金融街论坛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强调,要理顺央国企的估值逻辑。目前央国企的估值相对外企及民企处于较弱势的估值体系,但以目前永续增长的条件来看,央国企具有相对应的稳定增长优势。所以在价值投资的考量下,央国企的估值回归是迟早的事。因此,永续增长ESG的央国企发展主轴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

本报告所载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为提供参考之目的,并不构成对买入或卖出此报告中所提及的任何证券的建议。本报告并非基金宣传推介资料,亦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报告非为对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表述或概括,有关数据仅供参考,本公司不对其中的任何错漏和疏忽承担法律责任。投资者购买本公司旗下的产品时,应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长城基金陈良栋:市场渐入Alpha选股阶段,看好汽车等行业

岁末年初,又到了新春布局时机。在经历了2022年的持续震荡之后,A股、港股市场近期均迎来可喜的估值修复行情。在疫情防控优化、稳增长政策频出等利好因素刺激下,市场风险偏好逐渐转好。展望2023年,宏观经济或呈弱复苏状态,投资策略上或可重点关注个股维度,精选各行业有Alpha的公司,具体看好汽车、新能源以及芯片设计、生物医药等低预期、低估值的成长板块。

经济弱复苏,投资以精选个股为主

2022年是宏观风险充分暴露的一年,A股市场在内忧外患下几度起落,最终难改全年下行趋势,各大股指普遍回调。从风格表现看,全年价值风格相对抗跌,成长类行业估值回落至历史低位区间。

展望2023年,随着疫情、地产政策等因素的改善,宏观环境将逐渐得到修复。从海外来看,美国加息已到阶段性偏高位置,欧美经济大概率会进入衰退环境,海外加息对流动性、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会减弱。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我们相对看好今年的权益市场。从估值及股债性价比角度看,股市目前处于中长期至少未来2-3年的较低位置,因此值得积极做多。

不过,对市场也不宜盲目乐观,2023年或是经济弱复苏的一年。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出口端,今年海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国出口整体增速可能回落;投资端,虽然近两年政府投资力度非常大,但投资增速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消费端,今年或将迎来复苏,但三年疫情压制了居民收入,消费复苏尚需时间。市场风险方面,需要关注经济复苏力度是否达到预期、美国加息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主权国家经济危机、欧美经济会不会进入衰退等。

在经济弱复苏判断下,2023年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可能都没有特别超预期增长的板块,产业链标的出现普涨的概率也较小,因此投资上应以精选个股为主,积极寻找各个细分行业有超额盈利能力的优质标的。方向上,短期偏向于“蓝筹搭台”,从2-3年维度来说,还需要“成长唱戏”。

看好汽车及芯片、医药等低估值行业

具体行业上,更看好汽车行业、新能源以及芯片设计、生物医药等低预期、低估值的成长板块。其中,汽车行业在电动智能化和产业链迁移两大发展趋势下,是长期成长空间更大、值得长期看好的行业之一。

电动智能化会带来汽车产业总体价值的提升,附加值也会进一步提高。在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智能化汽车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汽车整车,还是零部件供应,汽车产业链都会从海外向中国迁移。再叠加汽车行业本身十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容量,从中长期维度看,中国有望出现很多大市值的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巨大。

从具体投资方向来看,电动智能化车相对传统燃油车有一些增量零部件的投资机会。比如动力系统的迁移过程会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能容纳比较大的市值公司。增量零部件方面,我们比较看好动力部分的投资机会。

从智能化角度,我们比较看好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带来的增量汽车零部件投资机会,其中包括中控屏、抬头显、智能音响系统、车联网等。电动智能化汽车时代,智能化交互、通信等会带来很大的体验提升和功能提升。目前智能座舱处于渗透率比较快的阶段,未来进口替代还有很大空间。智能驾驶尚处于渗透率的早期阶段,这个领域未来可能空间更大。智能驾驶分感知、决策、执行等领域,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比较好的投资方向。比如感知领域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决策方面的PU、智能控制算法,执行方面的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悬挂等都可能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新能源领域主要看好光伏、储能和风电板块,其中光伏方面,受益于光伏产业链收益分配机制的再均衡以及技术变革的推动,2023年光伏或将维持较高景气度;储能是长期成长空间较大的品种,今年在政策面和基本面双重推动下,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半导体是专精特新领域中的“卡脖子”方向,设备材料领域的进口替代空间很大;芯片设计、封装等领域今年有望迎来触底反弹机会。

免责声明:

本通讯所载信息来源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渠道和研究员个人判断,但本公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此通讯并非对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表述或概括,任何所表达的意见可能会更改且不另外通知。此通讯不应被接收者作为对其独立判断的替代或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或本公司的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且不得对本通讯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提醒,每个公民都有举报洗钱犯罪的义务和权利。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的相关法律、法规。投资需谨慎。

安信基金陈一峰:2023年大有可为,优秀公司有望迎来估值和盈利双升机会

展望新的一年,伴随着多个综合指数与行业指数估值分位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从三个方面分析,我们认为2023年会是比较好的投资年份。

首先,前期疫情对经济影响明显,随着疫情的演化和防控的放开,虽然短期消费有所承压,但交通数据也显示,随着感染高峰过去,各地经济活动也在快速恢复。预计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是疫情冲击最大的时期,最迟从2023年二季度开始,经济有望明显回升和恢复。

第二,稳经济的力度从多个角度不断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频出,地产及地产链的信心逐渐恢复,互联网继续发展,硬科技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消费场景逐渐恢复,预示经济持续复苏。

最后,2022年美联储持续快速的大幅加息,对全球的流动性形成非常强的压制,对抗通胀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大幅度加息的过程大概率已经结束,对于市场的影响也已经过去。

居民资产配置的变迁也从中长期角度,提示了权益类资产的重要性。适龄购房人口已经下滑5-10年,地产类资产吸引力可能会出现系统性下降,而权益类资产会在资产配置变迁的过程中受益。2022年居民超额储蓄增加明显,养老金政策大跨步前进,也为居民资产组合中权益类资产比例的提高,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

从价值与成长风格分化的角度看,2021年底行业分化指数处在历史偏高的位置,价值股吸引力强于成长股。随着2022年行业分化指数均衡化回归,成长股出现了估值的明显去化,跑输价值股较多。当下,估值分化指数处在历史中枢偏低的位置,2023年风格的选择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两类风格的优质股票均蕴含比较大的机会。

低估值的传统行业,特别是以量为先的传统行业,比如银行、地产、精细化工等行业中的优秀公司,估值分位数处在历史比较低的位置,随着逆周期政策的生效和企业盈利的修复,这些低估值的传统行业存在业绩和估值同时提升的机会。

成长类和困境反转类行业在经历估值的大幅去化之后,吸引力明显增加。医药、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部分领域,可以期待看到比较明显的持续增长,甚至是一定程度的加速增长。2022年因为疫情、产业环境等因素影响,增速普遍偏低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广告、出行等行业,也可能会有困境反转类的业绩复苏和估值提升。

立足三年,以更长期的维度来看,现在有一批不错的投资标的可供布局。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空间、企业盈利增速以及动态估值水平的变化,目前,我们相对看好的长期投资机会,主要分布在互联网、新能源、中游制造、医药、消费等领域以及大金融、建筑等低估值板块。这些领域中,有很多优秀公司的长期价值凸显,值得我们关注。

另外,近期港股虽有所反弹,但总体估值依然处于低位。2023年年初AH溢价指数仍超过140,处于历史分位数高位,意味着同样的标的,港股相比A股拥有更好的投资性价比。目前,我们能找到一批估值合理、未来增长不错的港股公司,集中在互联网、地产、食品饮料等行业。

在投资策略层面,产业随时代在变迁,每个企业的角色也在改变。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认真研究、紧密跟踪,聚焦估值非常便宜的价值股,以及前景远大且估值合理的成长股。

最后,关于2023年资本市场的风险因素,我们认为一是疫情,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预计会逐渐减弱,但新毒株的毒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仍有不确定性,感染数字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反复,影响经济的复苏。二是外部因素,美联储加息的节奏以及后面开启降息的节奏有可能不达预期,也会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恢复节奏发生变化。同时,世界环境依然充满变数。对于这些风险,我们会保持密切跟踪和观察。

【个人简介】

陈一峰,经济学硕士,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安信基金总经理助理兼研究总监。

信达澳亚李淑彦:经济破局最大的力量或来自消费和房地产

从整个经济的大盘来看,最大的一块是消费投资,其它几块包括基建投资、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进出口。2020-2021年中国经济处于上行周期,主要推动力量来自出口,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非常旺盛;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中国的出口增速也从20%左右下降至零甚至负增长,叠加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再看房地产,经历了前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龙头企业的杠杆率较高,在一系列行业规范政策出台之后,行业整体进入比较难受的状态,对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2022年初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包括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出口、地产和疫情对于消费的压制,成为经济主要的难点和痛点。

2023年往后看,出口的压制因素或依然存在,海外国家疫后修复的程度不尽相同,美国较好,欧洲及东亚依然疲弱,全球进出口贸易或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考虑到份额的增长、新兴产业的培育,出口的恢复可能会快于其它国家,但由于过去两年的基数较高,2023年或仍处于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状态。未来经济破局的最大动力将来自于消费和房地产。

地产行业的三支箭出台之后,悲观的预期在扭转。无论从信贷到权益融资,对于整个行业的托底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行业格局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的一些民营龙头企业在这几年的拿地中可能都会缺席,未来的份额也会往下走;而一些央企地方国企的份额会明显上升,特别是融资环境整体改善之后,他们拿地的积极性也在明显提升。对于峻工,因为有保交楼政策以及各种贴息和信贷支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反转是必然的,只是对于反转的弹性市场仍然有分歧。较大的分歧还在于2023年的销售、开工的恢复弹性有多大,市场还需要一个观察的窗口期。

地产风险得到较好的化解,对于银行体系的复苏也有积极的意义。过去几年,银行的估值一直在刷新低,一方面确有行业发展的规律在里面,银行进入了产业发展的瓶颈期,行业格局也出现了一些恶化,城商行的崛起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全国性银行在资产端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最近两年去杠杆和经济下行背景下的房地产风险,对于银行的估值是明显的冲击。

随着经济复苏和利率逐步企稳,银行的资产端也会出现质量的改善。

从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短周期即将见底的过程,过去以房地产为核心的经济存在3-5年的库存周期,2023年上半年,大概率会进入短周期的底部,并在后续开启一段2年左右的上行。随着经济上行周期的打开,叠加疫情后的放开,消费将面临比较友好的环境,消费的复兴不言而喻。提及消费,大家率先想到的可能是以白酒为代表的消费场景,白酒、食品饮料的确是公认的比较不错的方向。但不可忽视的是另一些新型消费的崛起,比如新能源车。从历史数据来看,白酒家电上涨的时候,汽车的销量往往不会太差,本质上它们都属于消费品。所以,当我们对消费的大盘乐观的时候,对于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行业的beta也会更乐观一些。我们的微观调研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预计2023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速会比市场预期得更加乐观。如果说过去一年新能源车产业是由阿尔法驱动叠加政策刺激,那么2023年无论是政策,还是行业大beta,或是新能源车自身产业的阿尔法,都是更为乐观的。

总的来说,未来经济的破局仍然需要靠内部的潜力。各项政治的优化为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从明年来看,宏观经济一半体量的消费或出现明显的复苏,社会零售业水平也将有明显的恢复增长,经济上行的趋势更明确,投资的机会也会更多。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重磅利好密集发布 公募机构枕戈待旦
中国证券报 2024-09-30
公募热议央行系列重磅政策 权益资产配置窗口或出现
证券日报 2024-09-26
五家公募把脉四季度:当前A股市场估值较低,可关注复苏主题
澎湃新闻 2023-10-03
大举买入台积电! 张坤最新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3-07-20
大举买入台积电!张坤最新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3-07-20
集体看好!多家外资巨头发声
券商中国 2023-05-02
兔年怎么投?多家公募巨头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3-01-28
重磅!又有多家公募巨头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3-01-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