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是老舍先生的生日、这一天,戏剧界通常会以形式多样的演出及活动纪念这位文学巨匠。而在北京,还有一项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老舍戏剧节,以老舍先生的名义聚好戏、用文学和戏剧引领这座城市未来精神气质的走向。
跨年进行的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也在这一天被重新提及,虽然刚刚以10小时老舍先生剧作的线上联播“戏剧之夜”掀起了又一个高潮,但两台被推迟的重头戏《安娜˙ 卡列尼娜》和《驚夢》在今年的上演似乎却更令人期待。即将进入第七个年头的老舍戏剧节之于北京这座城市而言,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戏剧节本身的影响力,戏剧节主办方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盛惠表示,“老舍戏剧节的核心内涵是呼唤戏剧的文学精神,老舍戏剧节从创办之初就是非常讲究文本的,从文本出发也让戏剧节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老舍戏剧节也不光是展示老舍先生剧作的戏剧节,老舍先生是一个符号,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这个载体去表达更多元的内涵。”
去年9月拉开帷幕的第六届老舍戏剧节的剧目,涵盖了《俗世奇人》《虚像的道画师》《红高粱家族》《安娜·卡列尼娜》《驚夢》等剧目,“这些剧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具有比较强的文学底蕴,这也集中体现了戏剧节的创办初衷。而这两年除了剧目演出之外,老舍戏剧节还配套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关注年轻人、与高校联动,甚至邀请校园里走出的戏剧人温方伊和朱虹璇等人来做交流和碰撞,拓展了戏剧节的外延。此外,戏剧节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关注城市的建设,因为老舍戏剧节跟其他戏剧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是一个属于城市的戏剧节,更关注的是城市的变化与更新。就像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其中一个论坛是讲‘老舍笔下的西城’,而今年在策划整个戏剧节时我们还将专门从中轴线的角度去做一些开掘。同时,为了给市民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体验,戏剧节还将与老城改造、文物的活化利用相结合,沉浸式演出或许是未来值得期待的一种方式。戏剧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这样的戏剧文化活动让城市活起来,也是戏剧节未来的一个方向。”郭盛惠介绍说。
曾经,老舍戏剧节没有一台老舍先生剧作也曾有过疑问和争议,但郭盛惠认为,“老舍戏剧节是一个符号,就像曹禺戏剧奖,也并不是只改编曹禺先生的作品。老舍戏剧节如果只是演老舍先生的戏,戏剧节的内涵就非常窄了,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节的筛选,把更多的剧目介绍给大家。作为一家文化企业,选择剧目在注重文学性的同时,也要兼具商业性,比如前两年的《狂人日记》,在剧目选择时其实北演内部也有过研讨和争论。但核心诉求是不变的,那就是像导演陆帕先生那种新颖的手法,以及对戏剧前沿的探索是值得和北京观众去分享的。”疫情期间的老舍戏剧节因客观原因战线被拉长,甚至上一届刚刚结束,下一届便无缝衔接了,且难有国外剧目的演出,这些遗憾或许都将在未来进入常态化之后,得以解决。“战线长是因为有些剧目的演出时间不可控,就像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安娜·卡列尼娜》和《驚夢》的演出都被迫延期,但随着演出市场的复苏,今年这两台大戏都将择机登台。”虽然近几年国外剧目很难操作,但老舍戏剧节还是倔强地通过高清戏剧放映的形式,保留了国际板块。今年开始,这个板块也正在积极沟通与运作中。
此外,据郭盛惠介绍,老舍戏剧节正在全新策划的一个板块是邀请老舍先生或其他作家的同一个剧目的不同演出版本,在戏剧节期间集中上演,让观众看到从一个文本生发出的不同解读和不同味道。如今,老舍戏剧节已经成为北演依照北京的城市符号打造的核心品牌,在郭盛惠看来,“老舍戏剧节不是圈内的自娱自乐,它应该走进市民的生活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是不能缺失文化内容的,而文化也是更容易让人有代入感的,一如老舍先生作品中那种浓浓的氛围感,也是最让人着迷的。老舍先生就是一个走出去又走回来的人,他身上本身就承载着一个与国际的连接,而我们也希望戏剧节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