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坚持“1米高度”视角,积极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5 14:00

如何让北京城更“适小”?在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马鸿韬建议,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适小化改造、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马鸿韬表示,近期,要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供给,在旅游景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儿童经常活动的公共空间进行适小化改造,在小区对健身器材等进行改造,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儿童友好城市”概念缘起于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起的“儿童友好城市运动”。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认证了超过3000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包括北京在内,各地正鼓足干劲,加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儿童友好,不仅事关孩子的安全和发展,更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美好。马鸿韬委员建议“出台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指导性意见,并将其写入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北京市东城区于2021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目前已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北京市各区应认真总结东城区的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压紧压实责任,鼓励探索、注重创新,确保全市创建工作走在前、干得实。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儿童生活、玩耍、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无疑是重要抓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北京市各地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等不靠,主动担当作为,积极部署落实儿童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彰显北京特色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机制,在社区决策、建设、管理等环节,都能“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意愿,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步伐。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突破诸多“瓶颈”,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面临的安全风险,北京的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的一些街道,设计师尝试让孩子参与社区设计,并在社区内把人行道与车行道互相分开,让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同时,社区内的道路经“适小”改造后变得平整防滑,避免很大的高差和连续的台阶,让孩子可以自由骑车或是玩滑板等。各地都要坚持以“儿童视角”查找、消除社区内的各类风险隐患,切实担负起监管和主体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努力打造有特色、可感受的儿童活动空间,使孩子们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童真童趣。调查发现,目前各地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区公共空间分配,大多主要考虑成年人的感受,孩子的需求往往被忽视,普遍存在儿童活动设施数量小、种类少现象。对此,需要在城市社区街道“微改造”的过程中,整合、落实整合全龄社区、适老社区和儿童友好型社区等理念,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确保孩子们玩得开心、玩得安心。

北京市各区、各部门应进一步落实落细儿童友好理念,以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为突破口,扎实开展儿童友好行动,蹄急步稳地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工作,凝心聚力将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宜居,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成长。

文/威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