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发布讣告,著名电影导演、监制、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前秘书长何平因病去世,享年65岁。这个年纪原本是导演作品成熟爆发的时候,何平离去的消息传出后,诸多电影人和网友纷纷表示悲痛和惋惜,表达对他的纪念。
何平拍出的《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日光峡谷》《天地英雄》《麦田》等经典作品,呈现出他对电影艺术的大胆探索和锐意表达,如今回看仍然令人震撼。何平导演的电影艺术水平像标杆一样树立在那,至今仍是青年电影人触摸、学习电影拍摄的台本。在众多观众心中,何平导演从来都是中国电影的代表和中流砥柱。
1月12日,著名导演李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独家专采,讲述他与何平导演的交往经历。李杨非常感慨,“对于电影的热爱,何平是深入到骨髓的,他走得太可惜了”。他直言,导演不过是何平人生理想的一部分,其实他还是一个职业电影人,“很早他就提出制片担保、院线改革等理念,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些事,立志于构建中国电影的专业化、工业化。”
他拍的中国西部电影只有唯一没有之一
何平1957年10月生于山西。受从事电影工作的父母影响和自身努力,何平走上电影之路。1979年,何平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他先后担任了《杂技女杰》《东陵大盗》等电影的副导演。1989年,他首执导筒完成了电影《川岛芳子》,正式成为一名导演。
在李杨看来,何平是中国电影界比较特殊的一个人物。因为从整个电影体系看,过去第五代导演出身都是从电影学院或者电影厂出来。“第五代能出何平这样一个人,他确实不一样。他不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从副导演干起,全凭自己边干边学,认真干出来的。”
因为在西影厂当导演,后来何平一直走西部。何平导演的作品并不多,但恰恰就是那几部电影,长久以来令观众铭记在心。“那一代人包括我自己,其实都受黑泽明《七武士》《影子武士》等电影的影响。”李杨直言,何平拍电影特别追求影像,他当年拍出的《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有着非常特殊的东西,特别惊艳。“他没有武指,但他用了很多方法去拍摄武打动作,比如他用一招必杀的动作设计,在戈壁大漠的荒凉肃杀衬托之下,让人看电影时一直揪着心。影片效果一点也不逊于同时代‘嘿哈嘿哈’打斗激烈、感官刺激的香港武侠片。”
1994年,何平的《炮打双灯》获得第4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96年,他的《日光峡谷》入围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李杨看来,何平拍出的中国西部电影独树一帜,后来很多人拍西部也都超不过他,对此李杨有自己的评价,“他真的是一个标杆树立在那,只有唯一,没有之一。”
一直立志构建中国电影的专业化、工业化
何平在青年时代就走上国际影坛。1998年,何平受邀出任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亚洲高级顾问,负责开发中国电影项目。他在好莱坞公司任职,实现了中外电影在制作层面上的交流。同时他也接触、吸收了世界先进的制片经验和电影理念,回馈到中国电影的创作领域。在他之前,内地极少有相似工作经验的电影人。从这个层面来说,他本人就是新一代监制。
此前何平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当秘书长,曾经当过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评委的李杨深知他平时非常忙。让李杨感到遗憾的是,有几次他曾跟何平一起去开发过一些项目,“但几次都是阴差阳错,最后没有推动成。”
不过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李杨更加深入地认可何平一直以来坚持的电影理想,“他就是想拍纯粹的电影,他多次公开和私下都表示过,尤其对所谓的爆米花电影、小品段子式的电影不齿。”
好几次与何平通话的情景,李杨仍然历历在目,“2020年有一次我跟他说2019年拍的电影遇到疫情,一直没有审查通过,情绪有点低落。他安慰我说再等等,鼓励我继续努力。他也觉得现在的电影不太好看,但是他说咱们得干呀,我们不干的话,就会有很多短视频式的电影出来。他一直希望我们能保持这种纯粹的电影制作,拍纯粹的电影,而不要去赚快钱。”
让李杨觉得尤为可敬的是,何平最早跟外国电影公司在中国的代理接触,“他要是想的话,他是最容易拍商业大片的人,那应该是最赚钱的,可他没有做这些。他在向海外介绍中国电影的同时,也看到了海外电影的发展格局,他一直鼓励大家做好的电影。”
在李杨看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何平一直立志构建中国电影的专业化、工业化,“很早他就提出制片担保等理念,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个事情,都是建立一些制度化的东西。”
他为电影仗义执言敢说实话敢批评人
平时大家都称何平为“何爷”,为什么?李杨直言,“他在电影圈里敢说实话、敢批评人。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很爽快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儿,他很仗义执言,像个行走江湖的侠客。”
在李杨看来,如今像何平这样完全对电影负责,为电影敢说真话的人,在电影圈里很少能见到了。李杨印象很深,在几次电影导演协会评奖的过程中,不管在台上还是台下,何平都敢于直言,“我记得2015年那一届他说得特别鞭辟入里,原话我记不住了,大意是说他看到入围那么多烂片,觉得是一种耻辱。他说这段话时我们都在场,在他心里有一个行业恪守的底线,并且身体力行地坚守。他就觉得我们的电影导演协会评奖入围的影片应该代表协会水准,而不是什么电影都进来了。”
曾经有些人善意地劝何平别公开批评,说了大家面子上都不好。“但看到不好的东西,他就是要就事论事地说。他就觉得大家没有必要一团和气,搞得很虚伪。”李杨坦言,“这种东西让人很感动。”
李杨直言虽然在年龄上与何平差不太多,但自己进入电影行当比他晚得多,他深切体会到这位前辈老大哥对电影后辈,尤其是对年轻人,都是很热心很实实在在地帮助、关怀、鼓励、支持。在他看来,何平真的是中国电影界可以称得上脊梁的一个人,“他为电影而生,为电影而死”。
“我会珍藏这份‘电影遗嘱’不停寻找创作冲动”
最近几年,尤其让李杨感佩的是,何平一直在提醒他,不要把精力放在朋友圈或者网络上,要他把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艺术创作,他曾经写给李杨一封信,其中写道:“艺术家,最需要的是与社会保持距离,……尤其是与热点保持距离,才能诞生好作品。”
一直以来,李杨始终把这个提醒视为自己创作的警醒。在他看来,何平说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不是说我们真的不去关注这些事,实际上是说从事电影工作的人,我们应该要关注这些事,但是我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看清楚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从创作来说,电影人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电影创作上,而不被过多的社会热点钳住时间。”
后来韩志君导演看到何平写给李杨的这封信时,十分感慨,他解读何平所说“与社会保持距离”“尤其与热点保持距离”,是强调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要多观察、多思考,要有沉淀与反刍的过程,要像围棋高手那样善于深思长考,而不是浮光掠影,抓住一点儿皮毛就仓促敷衍成篇。那样的急就篇,很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同时认为,“这可以视作何平导演的‘艺术遗言’。”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是离开得越远才看得越清楚。李杨十分认可韩志君导演的诠释,同时他也表示,艺术家更要关注的是人性,而不仅仅是关注社会热点。“我会珍藏这份‘电影遗嘱’,不停寻找到电影艺术的创作冲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