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遗址位置示意图
为期两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6日持续在郑州举行,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考古人员在位于河南洛阳的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地下水道遗迹,这一发现也证实了《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载。
千秋门遗址与宫城轴线建筑位置关系图(西北-东南)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郭晓涛介绍,自202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千秋门门址的阙间广场下层,解剖发现保留有魏晋时期的大型地下水道遗迹。该水道遗迹被北周夯土和北魏砖砌水道叠压或打破。魏晋水道以砌石为主,兼有砌砖;由4条水道构成。水道在门址阙间广场之下呈西北——东南走向,伏流穿过向北直流而去。目前发掘总长度超过80米。在魏晋水道遗迹以下,还发现汉代的大型券砖水道。
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发掘平面图
考古研究发现,魏晋时期的石砌水道基本是由底板、侧板、盖板构成的水涵洞,具体砌筑细节有所差别。其中水道G1中间用立石隔成两个水腔分流,盖板顶面还与地面道路衔接,地面道路与地下水道形成立体交通;盖板上还保留方形孔洞,以便雨水收集。水道皆伏流作石窦穿过宫墙,宫墙下水道的底板上发现有与水栅有关的菱形孔。
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各期水道关系图
在靠近阳渠水入口的位置,水道的底板和侧板内侧发现有宽约3厘米的凹槽,考古人员认为,这一设计应该是设置水牐以调节水量。
郭晓涛表示,上述遗迹现象皆可视为后世《营造法式》记载水道施工规范的渊源。
《水经注》记载:“渠水……直千秋门……”。如此大规模布局、细致精美的水利设施在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区域发现,与文献记载完全契合。魏晋水道应是从阳渠引水入宫城后,通过石窦伏流的形式,向北注入到宫城北侧园林和其他区域,系魏晋洛阳城宫城引水工程的一部分。
水道G2铺石地板和残存侧壁立石
郭晓涛表示,此次发现的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如此规模这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水利考古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重要的组成部分,考古人员认为,此次发掘为未来探索汉魏洛阳城水利设施对都城园林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考古依据,也为当代城市规划中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新时代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
文/记者 韩章云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