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净潮”叠加“赎回潮”,震荡市下银行理财如何留客?
证券时报 2022-12-25 16:12

岁末临近,债市调整仍未显现企稳信号。

自11月至今,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投资者“踩踏式”赎回与债市波动的负反馈接连上演,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仍处于大面积破净中,如何“挽留”客户成为必考题。

近一个月伴随着债券市场大幅调整,以及“破净潮”叠加“赎回潮”,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机制也在经受着市场的“洗礼”。

为安抚投资者,平滑产品净值波动,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推出了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低波产品来吸引客户注意,以期让一些赎回理财资金的客户,能找到安稳度过震荡市的“避风港”。

主打低波动,摊余成本法估值封闭式产品批量发行

摊余成本法的优势在震荡市中显现。

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他们在宣传语中打出“限时发售”、“重磅来袭”、“抹平波动的魔术手套”等各种宣传口号,不约而同将产品锁定票息、净值在持有期内相对平稳、无惧规模变化扰动的特性作为卖点。此外,有的机构积极开展费率优惠活动,降低投资者成本。

例如,12月22日,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分别推出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鑫得利”和“睿鑫-安心悠享”。12月22日,南银理财以“年终特供”作宣传点,推出“鑫逸稳”系列封闭产品。交银理财也于近日连续首发了4款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此外,招银理财亦在12月23日表示“密集重磅推出摊余成本法系列产品”,请投资者“持续关注”。

另据记者粗略统计,在此之前,杭银理财“幸福99丰裕固收(稳利低波款)”、华夏理财“固收债权封闭式22号(行庆专享)”、华夏理财“固收纯债封闭式12号453天”、信银理财“(安心+)全盈象固收稳健一年封闭式1号D(私银)”均已发行并募集。

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但符合“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这一条件的,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摊余成本法进行计量。

上述产品的共同点是持有到期的票息策略,叠加摊余成本法估值的方式,均为封闭式产品,且需要满足严苛的会计和监管要求。

例如,建信理财表示,其推出的“睿鑫-安心悠享”产品,采用持有到期策略,拟配置银行存款和期限匹配的债券,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债券、非标债权,并配置适当基金、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及衍生品工具,杠杆率不超过200%。

由于采用债券持有到期策略,将利息收入摊入每日净值,可以熨平净值波动。且产品期限较长,1年期以上的业绩比较基准在3.5%以上。

有市场观点认为,由于当前债市震荡行情,债券收益率上行,或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入场提供了较好的时机。

作为银行理财试图破解债市“负反馈”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之一,上述摊余成本法估值封闭式理财产品或许对零售端投资者较具吸引力。

但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历史数据显示,长久期的封闭式产品规模仍较低。在防御性储蓄和封闭式产品间选谁,于投资者而言难以有明确的答案。

光大证券银行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理财赎回事件可以看作是在“资管新规”之后,产品净值化改造完成之际,货币市场利率短期快速上行对理财市场的压力测试。未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或将成为“新常态”,需要持续深化投资者教育。

现金替代类产品频出

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当前阶段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只是暂时的留客策略。由于低波稳健和高流动性的优势,现金管理类产品亦受到投资者青睐。

当前,可以摊余成本法进行净值计量的金融产品有限,主要为定期开放式债券基金,以及符合条件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这类产品也成为赎回资金的稳健型投资者暂时规避市场波动的选择。

最近,券商中国记者关注到一个现象,某两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在近一个月时间内,连续新发了12只现金理财产品。

据记者了解,因为短债产品受债市拖累净值回撤,理财子公司需要用“抗跌”的现金管理产品稳住客群。记者独家获取这样一组数据:11月十家主要理财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确实呈现大幅增长势头,其中余额较10月上升了4000多亿元,占比环比10月也有所提升。

除了暂时将现金管理类产品“扛大旗”外,也有理财公司试图把握后续债市走出修复行情的档口,推出了号称闲钱理财的“升级款”。例如,近期工银理财推出了日开型货币增强类理财产品,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同业存单及存款,产品每个工作日开放。

临近岁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打响“收官之战”,该类产品的收益率和赎回规则将面临调整。为了兼顾投资者对流动性的需求,现金管理类产品受限制后,现金替代类产品大幅度增长。

近期,各家商业银行、理财公司正在密集发布相关公告,对旗下相关现金管理类产品的产品风险等级、申赎规则、申购起点金额、业绩比较基准、客户持有金额上限、投资比例等进行调整。

根据各家机构发布的公告,调整内容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赎回日期,即从“T+0”变成“T+1”;另一个是快赎额度,即单个自然日的快赎金额不能高于1万元。

整改完成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基本向货币市场基金接近,尤其是非标资产的退出,随之现金类理财产品各阶段的收益率均处于持续下跌的趋势中。

为了应对“T+0到T+1”的转变,留住 “零钱管理需求”的客群,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发行短期定开式理财,作为现金产品的替代方案。可以发现,近期“最短持有期”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银行理财推销宣传文案中。

这类产品设置灵活的申购和赎回,满足投资者不同流动性需求,即一般设置了七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等最短持有期限,客户在首次开放日后可每个工作日发起申购,待持有期满后,每个工作日可发起赎回。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债市调整,投资者情绪化赎回较多,由于个人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赎回较为明显的是以最小持有期型产品为代表的市值法每日可申赎产品。

由于债券是银行理财持仓的第一大类资产,债市波动对理财产品影响很大。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王海波总结认为,今年3月还是11月份的理财赎回都是因为相关资产价格下跌使得净值回撤导致。两次赎回均引发了债券市场调整。在完成净值化转型之后,净值波动过大可能会引发阶段性赎回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他认为,银行理财在产品设计和投资方面仍有空间来减小短期集中赎回压力。比如拉长负债端久期,发行更多的封闭式产品,在资产端增加流动性相对较好的资产(同业存单、利率债等)配置,减小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短期赎回。更长期来看,加强投资者教育、产品差异化竞争而非一味追求高收益率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另外也可多参考投资部门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来设计产品。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股债跷跷板"加剧理财赎回?11家理财公司单月规模缩减6400亿元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10-17
投资范围更广、整体费率更低、多元化委外投资 现管类理财“隐形翅膀”还能飞多久
中国证券报 2024-10-12
千亿元级赎回压力下的银行理财:市场学习效应避免重蹈覆辙
中国证券报 2024-10-11
“赎回潮”冲击式微:银行理财规模稳步走出“ICU”
证券时报 2024-01-19
“赎回潮”冲击式微 银行理财规模稳步走出“ICU”
证券时报 2024-01-17
银行理财业绩承压加速转型
经济日报 2023-10-26
银行理财走出“破净潮” 规模有望“收复失地”
上海证券报 2023-06-30
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上线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尚未成为银行主推产品
证券日报 2023-03-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