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大河上下满目新
新华社 2022-12-14 14:30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枕鹤(2022年10月18日摄)。“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连日来,记者在黄河上中下游采访发现,沿黄各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越唱越嘹亮。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无人机照片,2021年5月25日摄)。位于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从远处望去,湛蓝的湖水与冰川、草地交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居。

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拍摄的扎陵湖风光(2022年3月12日摄)。上游有水下游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为黄河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

俯瞰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镇的白河牧场的黄河出川口(无人机照片,2022年8月16日摄)。在黄河上游,青海、四川、甘肃以三江源、若尔盖湿地、祁连山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过去五年来,三江源地区向下游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100亿立方米,‘中华水塔’水量丰沛。”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说。

黄土沟壑中的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满眼绿色(2021年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在黄河中游,万里长河劈山越岭,穿行晋陕峡谷。放眼望去,昔日荒坡披上植被,漫漫荒沙被锁住。不少地方都成了远近闻名的郊游好去处。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曾是千沟万壑、植被稀少、黄土裸露的陕北贫困小山村。如今,站在村中的龙头山上,蓝天白云下,山岭植被繁茂,梯田点缀其间,村民姜良彪倍感自豪:“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风光(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4日摄)。近五年来,山西省相继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山西省吕梁市市民张红感慨道:“环境变化太大了,根本看不出这里是一个煤焦生产大市,到处青山绿水,我们市民幸福感满满的。”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湿地景色(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18日摄)。来到下游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连片的盐地碱蓬火红如迎宾“红毯”,优雅的东方白鹳点缀其中。现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20.6万亩,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负责人刘静细数变化,“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其中一部分甚至在此越冬和繁殖”。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2022年10月18日摄)。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态建设重点各有不同。统筹谋划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堤内外系统治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向好,黄河“健康指数”不断提升。

山西省永和县黄河乾坤湾(无人机照片,2017年9月6日摄)。黄河中游,全面保护天然林,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山西实施汾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汾河源头水质达到国家二类生活用水标准;陕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已从多年前的8.3亿吨减少到如今的2.68亿吨。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富阳集团千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对小麦进行测产(2022年7月6日摄)。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为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里,两名游客在百合花田拍照(2020年8月10日摄)。宁夏调节好从黄河取水的“水龙头”,全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累计达到487万亩,占灌溉总面积近一半;内蒙古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不断提升各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河南把1952万亩高标准农田升级为高效节水灌溉田,每年可节水1亿多立方米……沿黄各省区以水为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工作人员在比亚迪西安新能源产业基地汽车总装生产线工作(2020年2月25日摄)。如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越治越好,沿黄各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陕西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增速加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以比亚迪、吉利、陕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领先。

图/新华社

编辑/杨小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