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国古典天气美学与诗情
月满天心的文字坊 2022-11-20 10:00

阳光雨露风雪,本就是大自然现象,是生存的根本。《礼记》中写: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这所有的天气变化,气象各异,无非是自然法则,天地造化。

天气与生命息息相关,气象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美的国度,阳光是福祉,雨露是根本,风云雪雾,这种极端似乎无用的气象现象,也被化成了美,化成了诗,融入进了生活之中。

《诗经·信南山》中讲雨:生我百谷。

在没有灌溉系统的时代,雨是生命的根本,所以雨也叫甘霖。水汽蒸发到天空,再变成雨落下,这个过程神秘又没有规律,无所预知,则往往造就惊喜。

所以忽然下雨了,杜甫代表整个春日的成都人民,喜上眉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逃难在成都,住在草堂,此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时时期待好雨润泽庄稼,期待获得一个好收成,所以他对一场及时雨的感情真挚,情深意切。

下完雨之后是什么样子?秦观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

这就是文人的审美了,雨后的庭院里,水雾弥漫,处处朦胧,芍药瓣上挂着露珠,恰似美人含泪,蔷薇却静卧在枝蔓上柔弱无骨。

芍药和蔷薇本就是雨后观赏最佳,那一点清露如愁,又有清晰的纯净。

看雨,便也听雨,有钱人家的花园里要修一座听雨亭。听雨,其实是在听自己的心声。

李商隐要:留得残荷听雨声;

杨万里听了一夜的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蒋捷用一生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居住在西湖边的秀才蒋坦,与妻秋芙感情甚笃,他们不是农人,下雨了,就躲在房间里,听雨喝茶,弹琴闲话。

秋夜绵绵雨,秋芙回娘家了,雨落在窗外的芭蕉叶上,闻之心碎。蒋坦等雨停了就在芭蕉叶上写了一句诗: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秋芙回来后看见,便在芭蕉上续了后几句: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在芭蕉上写诗论雨,两个灵魂有趣的人,将婚姻生活过成了完美的模样。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我们都有体验,雨夜安眠,更踏实,更沉稳;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雨雾迷蒙,江山行舟,反倒更有韵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来之则安之,无非顺境与逆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微雨,此刻已忘尘俗……

我们对雨的所有爱与欣赏,情绪,古人都提前写出来了。

一下雪,现实人间就成了童话,烦恼的,忧愁的,贫穷的,富贵的,大家都心胸一宽,想在漫天大雪中对自己说一句:算了吧。

天启六年十二月,天降大雪,至傍晚初停,张岱便携友到龙山赏雪,山上雪深有三尺,观雪者不畏严寒上山。

万山皆白,天地一色,雪野茫茫,暮色苍苍,一行人喝酒尽兴,心情舒朗,竟然不醉。

后来有人唱起小曲,又有人吹箫相合,严寒雪冷,箫声竟至凝塞,畏寒不能辽远。可见天气有多恶劣、寒冷。

古人对美的追求是很认真的,他们为了一堵天地万物之美,愿意踏雪寻梅,不怕辛苦,不计成本。

山中观雪,雪中赏梅,都有一种清冽舒朗之美,为了体味到这别样的韵味与美景,只能克服极寒天气,这种体感上的不适,恰恰换来了精神上的欢悦。

低级的快乐,放纵可得,高级的快乐,自律可得,而顶级的快乐,需承受一段煎熬与苦楚才可得,高山赏雪,是顶级的享受。

人们常说西湖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

许多年后,在杭州,下了大雪,天气寒冷,人都寻温暖处,只有张岱反其道而行之,租船去湖心亭看雪,于无人处,才能看到雪的真正的样子——体味那样一份世外的冷清,一份旷达。

孟浩然心性淡然,诗也清淡,但是一到下雪,他便骑驴冒雪寻找盛开的梅花,从而留下踏雪寻梅的成语。

只要下了雪,在房间里也有另外的美好。

白居易问好友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温暖的炉火,新酿的米酒,雪夜挚友小酌,这样的时刻,管他明天几何,且先快乐。

白居易还喜欢收集雪水煮茶:融雪煎香茗,用融化的雪水煮茶,清冽甘美。

曹雪芹则更清雅,他写妙玉收集寺院梅花上的雪煮茶,寺院的静气,梅花的香气,雪的清寒,这份心思,更绝妙。

雪中,喝酒,煮茶,也有人下棋。

靖康之后,赵明诚到江宁赴任,金兵屡屡南下,南宋小朝廷却歌舞奢靡,随时家国不保。在这样的情境下,李清照也经常在大雪之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踏雪寻梅,登城寻诗。

爱雪的人,不贪居所内的温暖舒适,贪恋的是天地大美。

《说文解字》说云:山川气也,科学来讲,云就是气的凝聚,然而科学并不美,人们更爱云的姿态与美感,更爱这份意象。

《神雕侠侣》中,老先生借程英的口写:你看那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人人都求人长久,月常圆,只是人生更多的是聚了又散,最后不过一勾新月天如水,一盏残茶伴吾身。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云不仅代表气象万千,还缥缈无形,聚散随意,像极了人间的离合聚散。

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山中空寂,然而白云绕山,飘然而至。眼前放佛出现一幅云雾缭绕的画,水汽氤氲如幻。

在诗人眼中,云是情绪,是各种生活状态。

云是漂泊: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云是哲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云也是宽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云是相思: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云是光阴: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云是自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云形态飘逸,又空灵如幻,中国人爱云成痴,将无形的缥缈的云融入生活中。

中国人有多爱云这个意向?

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云雷图案,后来的历朝历代,云纹都作为祥瑞图案被广泛应用在衣服、建筑、雕刻、器物等物品上。经过世世演变,云纹一直在发展和延续,中国云纹,成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笔。

古时女子一生不剪头发,头发浓密,梳成一层层的发髻堆在头上,如云一般,所以发髻也叫云鬓,形容女子的头发盛美如云。

云鬓花颜,当窗理云鬓,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层层堆云的发髻,妆容半残,远山眉,一个女子的慵懒之美淋漓尽致。

二十四节气,露占了两个,一个白露,一个寒露。露,清澈冷冽,却又晶莹如玉,不可方物,于是露是诗意,也是洁净,成了天地灵物。

《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与白露,平铺直叙,却是《诗经》中最美的一首诗。

韦应物写了一首《咏露珠》: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要多静的心,对生活多么深的热爱,才能观察到一滴露珠的一生。

陶渊明耕种辛苦,回家晚了,下了露水,于是记录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杜甫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思望月,露凉心冷,漂泊的游子总是将思念赋予草木霜露。

中国文字婉约华丽之美,到《楚辞》是一个高峰。看看屈原是怎么写露水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兰花之露,食菊花充饥,这是神仙生活,不染凡尘。屈原以如此美的意象比喻自身的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心态。所以从他开始,露水成了高洁的象征。

才有了唐代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老子》中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将露这种普遍的自然现象神话了,大家就跟着神话,汉代,许多求仙者饮百花露,食玉屑。

汉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可延年。曹丕称帝后,也效仿武帝做承露盘,收集露水实用,以求长生,曹植写《承露盘铭》,记下此事。

可以说从先秦时代,古人就开始对露着迷。

陆羽将泡茶水规定了几个等级,一等是天水,二等是泉水,三等是江水,露水,就在一等的天水之列。

乾隆皇帝爱茶,注重水质,他特别喜欢用露水泡茶,每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宫人到太平湖中收集荷叶上的露珠,供他煮茶。

江南一代,有用露水洗眼睛的风俗,这个风俗的根据大约来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在书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一世又一世的炎黄儿女,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天灾流离,战祸失所,却依然坚韧、乐观,追求真善美,于是雨、云、雪、露……这些自然现象在中国人眼中都被诗化了,并完成了诗到生活美学的转换,这种诗化的生活,乐观的心态是生命永恒的能量,是向善向美的民族基因的延续。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诗词丨100句秋日诗词:人间秋色美如画,满目落叶胜春花
诗词天地 2024-10-19
诗词丨白露今夕至,祝君长安康
诗词天地 2024-09-07
诗词|吃茶读闲书,听雨看落花
诗词天地 2024-06-22
早读丨夏至已至,时光如诗
诗词天地 2024-06-22
诗词丨绿树阴浓夏日长,诗情画意待君赏
诗词天地 2024-06-03
品读丨一书一茶一知音,一窗一景一流年
诗词天地 2024-05-21
诗词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生必背的200个千古名句(二)
诗词天地 2024-04-21
诗词丨100首关于春天的诗词,写尽人间春色(二)
诗词天地 2024-04-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