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神韵,美美与共 (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9 07:23

当897位演员化作朵朵桃花,在光影构成的长城内外漫山遍野绽放时,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传递出中国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最古老的理念——“和为贵”的天下一家亲意境,在鸟巢通过现场直播传达到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

当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响起艺术大师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演员手捧始于先秦的“折柳寄情”缓缓出场,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轻盈缓步进入,所走之处,微风轻拂,柳枝摇曳,地屏中,柳絮翩翩飘弄,漫天飞舞,既似离别愁绪,又仿佛在延续生命。进而,当人们汇聚场地中央,一束直径16米的白色光直冲天际,用光和爱铸就的生命丰碑,庄严而伟大,仿佛在与逝去的生命对话……

北京冬奥会恰巧赶上中国人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要挂灯笼,闹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冬奥会闭幕式上,完美展现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景致。

中国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靓丽名片。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结多次亮相,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中国无微不至的文化关爱。

北京“双奥”开幕式和闭幕式,东方巨龙再次惊艳了世界——中国的巨变,经济、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大国格局,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正在逐渐让世界认同!

当下的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女排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丝路精神……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内心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

这些,都是在“双奥”国际大舞台上传播中华文明,彰显中华民族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是一次中华审美缔造的神韵走向全球的成功赶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坚实土壤托起百年热望,让国人的奥运之梦绽放得迷人灿烂、芳香四溢的一次世界话语“论剑”。

这是德之充盈之美。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要高远,要有良好的道德约束,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才能艺游无穷。

北京“双奥”展现的“据于德”“德之充盈”,把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崇仁爱、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全球伙伴关系、人类命运与共等先进思想,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一展无遗。

1894年6月,顾拜旦召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提出复兴奥运会的建议并得到赞同。国际奥委会成立后,1896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并以此造就人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之一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的锤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据于德”,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写照,北京“双奥”紧紧围绕“据于德”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美德通过“双奥”国际舞台发扬光大。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起向未来”,两届奥运盛会,北京的口号充分体现出“德不孤,必有邻”和“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思想,体现出通过奥林匹克体育运动让人的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和谐,潜能与美德得到开发的“厚德载物”道德追求。

在“双奥”宏阔的历史“赛场”和飞驰的“赛道”上,中国展现出非凡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愿景。

在“双奥”赛场上,中国始终秉持“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德风尚,让“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

赛场上,最令人感动、令人难忘,最吸引人及最鼓舞人心的未必是金牌,而是那些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场景,包括不断出现的外国朋友从心底流出的“谢谢北京”“谢谢中国”“你好,北京”,让人们收获了感动,凝聚了力量,收获了友谊,更光大了中华灿烂的文化。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官方报告第一次做出了奥运志愿者的明确定义:一是志愿,二是不为报酬,三是利他。这也正体现了北京奥运的又一大特色——志愿者身上闪烁的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北京奥运志愿者表现出的“仁者爱人”,代表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精神,包含了尊重他人、同情弱者、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勇于奉献等现代意识,大大拓展、深化了奥运志愿者的内涵与外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中华人文景象和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漫画/陈彬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