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清盘常态化:年内168只基金黯然退场,每月清盘超10只
第一财经 2022-11-03 21:22

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开始加入清算离场的行列。

11月3日,创金合信国企活力、华夏中证四川国改ETF联接A、华夏中证四川国改ETF等三只产品进入清算期。而11月4日,银华全球核心优选也将开始进入清算阶段。

公开信息显示,11月的第一周,就有8只产品正排队退场。

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11月3日,今年以来清盘基金数量已扩至168只。拉长时间来看,近三年间,清盘基金数量逐年上升,自2020年6月以来,每个月至少有10只基金产品黯然离场。

有基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基金公司对待清盘,已经从谈之色变,逐渐到理性看待、甚至主动为之的变化。“一些缺乏长期业绩和特色的基金产品会被淘汰,使资源向更好的产品集中。”

年内清盘数量扩至168只

11月2月,创金合信国企活力发布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结果暨决议生效公告,当日为该基金最后运作日,从11月3日起将进入清算期,基金管理人不再接受投资者提出的赎回申请,申购业务亦不再恢复。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日,创金合信国企活力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下跌28.49%,跑输基准7.49个百分点;自2017年1月成立以来的净值回报率为11.54%。同时,该产品的规模也在不断“缩水”,三季度末规模仅为0.24亿元。

与此同时,华夏中证四川国改ETF联接A、华夏中证四川国改ETF也在11月3日进入清算流程。截至11月2日,上述两只基金的年内回报分别为-18.5%、-19.25%;截至三季末,二者的规模分别为0.23亿元、0.41亿元,均在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之下”。

随着产品清算流程的推进,截至2022年11月3日,以基金到期日为基准,今年以来清盘基金数量已扩至168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前三季度分别有45只、51只、51只基金按下“终止键”。

从清算类型来看,“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和“触发合同终止条款”数量相差不大,分别有85只、83只。其中,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是今年清盘基金的主要类型,两类基金的清盘数量各有64只,合计占清盘总数的七成以上;而股票型基金有34只。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3只基金运作时间不到一年。

对于今年以来基金清盘较多的原因,一位行业分析师认为,主要是今年市场遇冷,基金产品收益率较低而导致赎回量增加,导致触及清盘线的产品数量增加。若深究清盘的原因,债券型基金可能是机构资金有其他需求而退出;而权益类基金,业绩不佳是被投资者抛弃的主因。

如何面对清盘常态化?

记者梳理近年来的清盘数据后发现,基金清盘数量正在逐年上升,市场对清盘认知度和接受度在提高,甚至已经步入“常态化”。

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清盘基金数量逐年上升,分别为133只、173只、254只。截至目前,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自2019年以来已累计达728只。其中,自2020年6月以来,每个月至少有10只基金产品宣布清盘。

“基金清盘的背后,是公募市场竞争加剧。”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基金清盘是市场优胜劣汰,不断选择和优化的过程。如今监管审批提速导致基金产品供给大幅增加,行业竞争变得空前激烈,缺乏长期业绩和特色的产品自然容易边缘化。

该人士进一步分析称,“现在公募基金总数已经突破万只,基本覆盖了各类资产以及各个细分热门赛道,投资者也面临很大的选择困难。对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来说,基金越多意味着未来同质化竞争加剧,小微基金的不断出现是必然的”。

华南某公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说,对业绩不及预期的产品进行清盘操作,也是对基民投资利益的保护,长期来看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长期运行低效基金,对基民资金和基金经理精力都是无谓损耗。‘断臂求生’是为了整体高质量发展”。

面对日益增多的公募基金产品清盘,投资者要如何适应这样的常态化趋势,避免持有那些具有有清盘风险的基金产品?

一位行业分析师称,个人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尽量避开规模比较小的基金。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机构投资者占比过高的基金也应该避免,因为这类基金往往是机构定制类产品或单一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情况。

“投资者应多考察基金的中长期投资业绩,关注最近几个季度规模变化、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客户集中度等”。该分析师认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更应该重视高质量发展,在产品设计环节注重前瞻性和持有人盈利预期,从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的产品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清盘步入常态化的同时,还有不少基金甚至无法登上“舞台”。Wind数据显示,按公告日期为基准,截至11月3日,今年以来已经有21只基金产品宣布发行失败,涉及17家基金公司,其中,平安基金、同泰基金、新疆前海联合基金、长信基金分别有两只。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