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我国已成功处置300多起境外引发的本土疫情
中国青年报 2022-10-25 08:42

“这场世纪疫情给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冲击,我们大家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疫情仍然存在,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在10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孙业礼在回答新冠肺炎疫情相关问题时说,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国一切防控举措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动态清零”是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科学规律制定的防疫方针,核心是快速反应、精准防控,力求以最低社会成本,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在过去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近3年里,我国先后发生了300多起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疫情,这些疫情都得到成功处置。

“总体来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还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在10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最终彻底战胜疫情要综合考虑病毒的变异,疾病的感染谱,严重度的变化,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需要在防控能力、救治能力和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等方面达到平衡。“我们正处在‘窗口期’,抓住这个‘窗口期’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

中国人受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最小

截至今年10月10日,我国本土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4万例,无症状感染者7.5万例,感染总数100.9万例。我国人口占全球的比例是18.32%,而新冠肺炎感染者总数仅占全球0.16%,按照百万人口计算发病率,我国新冠肺炎的发病率是全球的1/112;我国新冠肺炎死亡5226例,占全球0.08%,按照百万人口计算死亡率,死亡率是全球的1/229。

“新冠流行近3年,全球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发病和死亡两个指标看,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10月13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

吴尊友列举了一组和美国对比的数据:截至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美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9526万例,死亡105万例;中国本土的新冠肺炎感染率是美国的1/483,中国本土的新冠死亡率是美国的1/785。

“无论是与美国疫情防控效果比较,还是与全球总体疫情防控效果比较,中国都是绝对的优等生,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怀疑我们的防控策略。”吴尊友说。

孙业礼也指出,正是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国才保证了极低的感染率、病亡率。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才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运行。“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效果最好的”。

为什么要付出相当多力量坚持“动态清零”

从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到奥密克戎,近3年来,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10月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病毒变异体现的是病毒作为很小、结构很简单的微生物对外界压力的一种反应,这一点在新冠病毒上的表现更加充分。研究发现,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新冠病毒的变异速率明显加快。

梁万年坦言,现在科学界对新冠病毒今后向什么方向变异,变异以后的毒力、致病力、危害性的大小仍然无法完全掌握。但能确定的是新冠病毒始终会变异,奥密克戎变异株肯定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后一个变异株。

梁万年认为,面对新冠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我国需要用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去应对,这已被300多场成功处置的疫情所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决定的。“动态清零”的核心是阻断疫情的持续性社区传播,防止疫情形成规模性流行或者规模性反弹。

梁万年说,衡量一个疫情危害性大小,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视角是站在群体角度,使用“死亡率”“超额死亡率”等指标来衡量,而不是以个体的视角来衡量。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来说,它的病死率和以往的变异株、原始株相比确实在下降,但由于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更隐匿、免疫逃逸现象在逐渐增强,所以总发病率是高的。较多的感染人数乘以个体病死率,死亡人数也会相对较多,群体死亡率就会高于流感,且不低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可见其对人类的危害性总体上并未见明显下降,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判断它危害性的重要指标。

另外,这种疾病出现以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感染了这种疾病患者的重症和死亡,它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医疗资源一旦被挤兑,就会影响其他正常医疗服务的需求,就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死亡出现。在科学上来说,衡量这种由于疫情的冲击所带来的额外死亡,可以称之为“超额死亡”。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原始株,还是以往的变异株,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超额死亡还是比较高的,经研究在10万分之100以上。

我国有2.67亿名老年人,还有大量基础病患者,这些人是高危人群。“如果我们放松,不坚持‘动态清零’,势必会造成大量感染,可能导致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梁万年说。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鼓励他们接种疫苗也是抓住“窗口期”的重点工作。董小平指出,新冠病毒疫苗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保护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较弱除了病毒本身的特征外,与该毒株流行期间,人群具有更高比例的基础免疫、甚至加强疫苗接种不无关系。

不能以“静默”代替科学管控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了近3年,这在人类的疾病,尤其在大流行疾病史上是罕见的。”梁万年说,疫情防控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尽可能避免和减轻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了避免病毒大范围传播,做到“早发现”十分必要。核酸检测是早发现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判定感染者方面是金标准。我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现在每天可以有1亿多管的单管检测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是1∶10混检,一天可以检测十几亿人,这是了不起的能力。”梁万年说。从布局看,大城市15分钟的核酸检测圈已大大提高了可及性。

为了科学、精准防控,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强调,要求各地加快精准做好流调工作,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不能过大范围划定风险区域,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

防控工作要及时精准划定中高风险区,及时采取坚决果断的管控措施,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等单位要加强疫情监测,坚决避免“一关了之”,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为了防止“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设置了“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该留言板持续收到群众投诉。据统计,10月1日至12日,群众在留言板反映的情况中,占比较高的3项依次是:违反“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占比36.36%;违反“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占比26.61%;违反“不准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占比17.39%。

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高度重视群众投诉工作,按照整治“层层加码”工作机制,专班每天及时转办、督办地方核查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梁万年强调,处于“窗口期”我们有几项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一是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坚持总策略、总方针。二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防止重症、死亡。三是加强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设和相应准备,比如防止医院资源被挤兑,在规模性疫情下能够快速进行管控和保障防护用具的供给。四是发挥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更有效、更可及、更简便使用的药物研发、生产、供应方面加大力度。五是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和正常生产生活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六是强调快速、精准,强调防止“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现象。

“我们的防控策略和举措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孙业礼说,“我们坚信,曙光就在前头,坚持就是胜利。”

文/刘昶荣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将有哪些变化?权威解答来了
中国新闻网 2023-05-09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五一”假期后出现规模性疫情可能性不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8
梁万年:世卫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基于病毒变异特征等考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8
近一周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上升,变异株XBB.1.9.1增逾300例
第一财经 2023-04-30
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着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护救治
南方都市报 2022-12-28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
新华社 2022-12-27
孙春兰连开两场疫情防控座谈会,透露哪些重要信息?
中国新闻网 2022-12-02
我国防疫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国务院副总理与专家座谈,透露重要信号
政知见 2022-1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