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创造了25部永隽青史的经典电影。在制片人中心制的好莱坞电影体系下,特吕弗首次提出了电影作者论,并发起了对电影制作技术与方法的革新,为艺术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月,北京国际电影节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推出“永不落幕的北影节”之弗朗索瓦·特吕弗诞辰90周年特别纪念放映,将放映7部特吕弗的代表作:《射杀钢琴师》《朱尔与吉姆》《野孩子》《阿黛尔·雨果的故事》《零用钱》《痴男怨女》和《最后一班地铁》。
弗朗索瓦·特吕弗诞辰90周年特别纪念放映于10月9日至10月16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待放映场次为10月13日19:00《野孩子》;10月15日11:00《零用钱》,13:30《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0月16日11:00《痴男怨女》,13:45《最后一班地铁》。
《零用钱》
《野孩子》是特吕弗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自幼被遗弃在丛林中的野孩子维克多被伊塔德教授发现并带回了家中。为了让维克多回归并适应文明社会,伊塔德教授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与教化。这部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的影片,在表达手法上质朴简洁,深刻体现了启蒙思想影响下对于人类天性和社会道德与规则的思考。
《零用钱》这部散文诗式的儿童片呈现了独属于孩子的那种介于成人和儿童间的烂漫和敏感,影片中所有小演员都是第一次登上银幕,清新自然的表演一改特吕弗长篇处女作《四百击》中阴郁又天真的儿童形象,群像式地呈现了孩童趣味盎然的日常生活。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作为文豪维克多·雨果二女儿阿黛尔,渴望摆脱“雨果小姐”的身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特吕弗用近乎残忍的荒诞艺术塑造了这个安提戈涅式的悲剧角色,也助巅峰时期的“法兰西第一美人”伊莎贝尔·阿佳妮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痴男怨女》的故事从一个情圣的葬礼开始,讲述了一个爱女人的男人的终局。
《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讲述了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作为犹太人的剧作家、导演兼剧院管理人被妻子藏入地下室,伺机逃往非占领区,妻子被迫肩负起剧院管理工作。女人穿梭在地上地下两个空间,她的爱情与生活也被地平线切分成了两段,特吕弗用法国人特有的漫长语调娓娓道来这一普通却不平凡的“战中日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