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习近平
7米宽柏油新路旁,房屋翻修一新,小儿嬉戏老人纳凉,文化广场橱窗里记录着乡情村史……大兴区魏善庄镇北研垡村,昔日的乡情乡景再次回归,这也是首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根据市政府发布的2022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意见,今年本市还将建设800个美丽乡村。
修路通渠、改厕改水、环境改善、数字赋能……一个个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正在首都京郊出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完善。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走进京郊一个个乡村,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首都特点”。
路
北京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
路通则百业兴,开展美丽乡村路示范创建,是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点,连日来,本市郊区道路修建好消息频出——
在京北,昌平区龙潭村、羊台子村两个市级民俗旅游村,遇雨积水经常坑坑洼洼的南羊路完成大修正式开通运行,有关方面将燕磨峪村北至凤凰山陵园2公里路段拓宽至7米,同时重新铺设沥青路面、增设安保设施。
在京南,北京和河北目前已经开建西太路,“借道”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一公里的道路,让十渡风景区游客出景区后,通过首都地区环线高速直接走上京昆高速,从而明显缓解景区节假日时的拥堵压力,“目前,这条道路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暑假前就能和大家见面了。”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北青报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6778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75%;农村公路桥梁3035座,占全市公路桥梁总数的44%。随着近年来京郊游火爆,本市更是持续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公路建设,建设西太路、双大路等一批乡村旅游资源路。在建设的同时,对已有的道路进行改善,对窄路基路面和不满足通行需求的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将部分水泥路改造为沥青路面,进一步提高行车舒适性。目前,北京市农村公路中等路以上比例持续保持在90%以上,北京市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住
煤改电煤改气再增6万户
“原来烧煤,一个取暖季至少要烧煤3吨左右,家里、路旁煤渣乱飞,环境特别不好。去年取暖季完成‘煤改电’之后,整个取暖季家里再也不见煤渣,取而代之的是随时可调节室温的电取暖。不仅如此,取暖费用也从烧煤时的4000元左右降至3000元”。怀柔区琉璃庙镇安洲坝村去年采暖季,全村200余户村民全部完成煤改电。
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也是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和乡村绿色发展的又一举措。北青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截至2021年底,本市农村煤改空气源热泵及地源热泵共计88.6万户,6500万平方米面积。“十四五”时期拟增加6万户,500万平方米面积。《方案》中也明确,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2025年底前具备条件的村庄基本实现冬季清洁取暖覆盖。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住户在“煤改清洁能源”长效管护中存在的“响应慢、效率低、服务差”等痛点难点问题,去年11月,怀柔区煤改清洁能源数字化信息平台正式启用,全区农村地区“煤改电”“煤改气”用户纳入平台进行统一管护。平台设立统一的热线电话,取暖用户可以通过热线、App以及微信小程序一键报修,平台就近派单给专业维修人员,半小时接单,两小时上门,四小时解决问题,打通了农村地区供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厕
农厕管理用上智慧大数据平台
在用上清洁能源的同时,农村“厕所革命”成效也成为乡村居住环境改善又一突出体现。新建、改建厕所、把改厕写进村规民约、在村里建起智慧化厕所管理系统……厕所虽小,体现文明,牵动民生,《方案》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村庄基本实现全覆盖。
以怀柔区为例,自2018年至2020年,怀柔区开展了为期3年的“厕所革命”工程,工程总投资约1.08亿元,涉及14个镇乡及龙山街道内共385座厕所。截至2021年底,已全部实施完毕并投入使用。“厕所革命”工程实施后,怀柔区农村地区公厕已全部改造为全年开放的二类公厕。怀柔区还加强监管考核力度,通过第三方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农村二类公厕对外开放、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打分,考核结果与管护资金挂钩。
大兴榆垡镇在2019年12月上线智慧农厕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了对全镇33个村数千户农宅厕所粪污的抽吸、运输、处理过程的全监控,避免了污水乱排乱放。随后,榆垡镇又通过安装液位监控设备,实现了对户厕桶位的实时监控。“我们现在使用的液位仪主要包括超声波传感器部分、无线传输模块及物联网卡、一次性锂电池,能够第一时间接收户厕液位信息,并实现户厕液位预警、报警、清空等报警数据反馈。”榆垡镇新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打安装了液位仪,再也不用担心满冒问题了。我们还没发现呢,吸污车就已经到家门口了。”訚家铺村的訚大叔坦言,借助科技力量不仅“治好”了他的焦虑,还提升了生活品质。
搬
整体搬迁村民有了新“钱景”
随着首都发展,一批需整体搬迁村庄在发展中迎来新生活。《方案》中也提到,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密云区司马台村就是整体搬迁村的典型代表,搬迁后村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也有了新的“钱景”。
密云区司马台村用于经营民宿的二层小楼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10年,随着“古北水镇项目”落户司马台村,全村502户1153人将集体搬迁至重新设计建造的司马台新村,并于2012年乔迁新居。一排排崭新的联排别墅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商机,他们纷纷开启民宿经营,如今,司马台村有238户民俗户,有客房1240间,可同时接待2600人。借助古北水镇的运营,相邻的司马台新村几乎家家开启了民宿经营,今年60岁的张凤珍便是其中之一,她经营的山水城度假山庄,如今能同时接待200人就餐。
张凤珍告诉北青报记者,从老村搬迁至新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用燃气生火做饭,再不用上山拾柴,还有了自来水和地暖,日子过得和城市人一样。据统计,2014年,司马台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万元,是2009年人均收入的五倍多。
文
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塑形铸魂
环境美,生活靓,还需文化丰。乡村振兴,塑形又铸魂,本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滋润人心、凝聚人心。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乡村的基层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基层党建实践品牌。以怀柔区志愿服务品牌“怀柔一家人”为例,自2020年成立后,如今已有超9万人参与。两年来,“怀柔一家人”以“服务+保障”“服务+倡导”“服务+机制”的运行模式,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团队近2000支,组建文明实践“怀柔一家人”志愿服务总队、中队、分队,区委、镇街、村居三级书记分别担任总队长、中队长、分队长。北沟村“怀柔一家人”志愿服务分队队长、渤海镇北沟村党组织书记王全介绍,在党建引领下,北沟村成立了道德评议小组,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在村里开展“传统文化进北沟”的传统教育,组织集体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内容,并通过发放生活用品等作为奖励,鼓励村民坚持常态化学习。同时,村里还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一天两餐的免费餐等。
同时,美丽乡村要留住乡愁也要发展特色,避免“千村一面”。举人宅院、寺庙遗址、柏抱桑榆、髽鬏山上的东岭石人、灵泉寺内的雌雄同株古银杏……走进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处处都向世人展示着灵水村特有的文化气息。这座因曾诞生了22位举人而得名的“灵水举人村”,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了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愁,门头沟区于4年前启动文物古旧院落抢险修缮工程,恢复原汁原味的百年前旧景,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工人将拆除时的旧砖瓦编号,修缮时尽量再用进去。每一处雕刻房的施工单位都征求过当地文保院落以及民俗专家的意见,坚持做到原汁原味。灵水村只是门头沟区众多古村落的缩影。为推动古村落活化利用,门头沟区先后出台政策,编制完成全部14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立涵盖“整体空间形态-街巷-院落-建筑”的多维度、多要素保护体系,形成全区古村落活化利用“一张图”,使传统古村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助力和资源。
留住乡愁也要发展特色。房山区堂上村是经典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创作地。为传承文化,村里建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并先后举办了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大型红色文化演艺活动,大幅提升了经典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并带动了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场馆年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如今,村庄还计划开发以“重走抗战小道”等主题的红色拓展、教育项目,深挖村庄文化要素,探索文化旅游,打造多元化红色旅游文化,为全景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数
数字赋能 直播变成新农活
提起海淀玉巴达杏,曾是出了名的皇家贡品,不仅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如今,树龄超百年的老玉巴达杏树在海淀就有50多棵。就是这样一款“叫好”的上等果品,却因其仅有20天超短售卖期而导致“不叫座”,不少只能烂在地里。得益于数字赋能,让海淀玉巴达杏彻底打通了销路。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三农信息科科长李显友介绍,本市成立了益农信息社,专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每到收获旺季,益农信息社的工作人员就会来到玉巴达杏的生产大村海淀区苏家坨镇草场村,上门收果并联系买家。”今年,益农信息社与银行合作,引入银行客户在线购买,并开通了直播平台。“高峰的时候,一天就有300多名观看直播的市民涌进草场村,”李显友说,在益农信息社的带动下,玉巴达杏的品牌价值有所增长,采收及采摘价格均比去年提升了1元/斤。目前,益农信息社已覆盖全市3285个行政村,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问题。
今年的鲜桃季期间,平谷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卖桃
在市级搭建数字化平台基础上,郊区、乡镇也主动“上线”,让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特色农产品扩大销路。书记镇长现身稻田为京西稻落户汤河口站台、女副镇长驾拖拉机刨刚成熟的红薯……去年5月,怀柔区汤河口镇利用官方视频号“大美汤河口”打造原创视频系列“我为汤河口农业做代言”,镇干部亲自上线为该镇农产品带货。小视频一经推出就为汤河口镇农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共推出11期,浏览量达22万次。在新媒体带动下,2021年,汤河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共计种植甜糯玉米1450亩,收入580万元;汤河甜薯170亩,收入243.1万元;两茬蔬菜1010亩,收入408.8万元。今年平谷第二十四届国际桃花节也由线下改线上,各地网友通过直播开启了一场持续168小时的云赏花,让平谷桃花真切绽放在全国网友眼前。
“数字”也用到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方面,平谷区启动了“百姓通数字乡村治理”试点。镇里结合“三务”公开、邻友圈、疫情防控等基层治理场景,进行初步的数字化应用建设。“村民有啥事儿可以直接发到‘邻友圈’,比如反馈环境整治等。”平谷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百姓通”平台,进一步拉近了乡村干群关系,激发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未来会继续把基层治理工作数字化、数据化,实现积分治理、你钉我办、网格治理、疫情防控、镇基层干部减负应用包等各项功能,在实践中找到平谷数字乡村建设的独特模式。
《北京青年报》2022年9月23日相关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叶婉 刘洋 赵婷婷 武文娟 蒲长廷 崔毅飞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崔毅飞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