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50部小剧场剧作,北京人艺以《长椅》为小剧场戏剧不惑之年庆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0 21:13

1982年9月19日,北京人艺上演了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拉开了中国小剧场运动40年的起伏跌宕。40年后的9月19日,北京人艺年度新排话剧《长椅》登上人艺小剧场的舞台,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介绍说:这也是人艺40年间上演的第50部小剧场话剧。

当年《绝对信号》被视为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开端,如今的这部《长椅》,是前苏联剧作家盖利曼的名作,作为一部只有两个人的话剧,人艺却集合了优秀的创作团队,由冯远征担纲艺术指导,青年导演杨佳音执导,于震、辛月夫妇联合出演。“剧本很扎实,提供了很多实现的可能性,也可以让演员表演实现突破。” 冯远征表示。

这部戏的情境并不复杂,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公园的长椅上,讲述一男一女在这里邂逅,带着过往经历开始了一场彼此试探、针锋相对,看似是要慢慢靠近或即将反目而去,但随着剧情展开,却上演了不断反转的情节,让人在惊呼意外的同时又触及到生活的真实。“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之后,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导演杨佳音认为,这部戏恰恰想告诉观众,生活没有定式,一切皆有可能。

俄罗斯剧作就有这样的魔力,似乎总能把小人物小场景写出小温暖。用经典的剧本排出点新意和深意,让观众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读,是此次排演的导演意图,而用幽默的方式去解读生活的真谛,更是这一版《长椅》独特的风格。剧作中,一男一女两个角色并没有姓名,只是以“他”和“她”来指代,在剧本中作者甚至标明场次由导演决定,这就给予了创作者极大的创作自由。创作者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带领观众在笑声中去探讨一个带有哲学色彩的命题,寻找生活的真谛。

“演员把台词背好了并不代表自己的本领,而是要把意思和戏演明白。”于震表示,这个戏没有样式和模板,给予了演员极大的挑战,让自己“变了模样”。剧中,他的表演“很于震”,台词很松,听起来并不工整严谨,却符合了人物编谎圆谎的慌乱。与于震演对手戏的辛月是他的妻子,大量台词和各种实现的方式,让这对夫妻搭档从舞台到生活开启了一种“沉浸式”排练,在舞台上的表演有默契,也有更高级的即兴陌生感。

作为小剧场戏剧的纪念和致敬之作,《长椅》保持了人艺小剧场剧目一贯的精良制作,更在小剧场形式上不断进行着探索。“舞台上这把长椅似曾相识,但不是随处可见。” 正如导演杨佳音所说,在小剧场的空间内,观众既熟悉又陌生。舞台上萦绕的雾气、真实落下的雨滴,让整个观演氛围充满了真实又虚幻的味道。

伴随着《长椅》的上演,北京人艺纪念小剧场戏剧40周年活动也正式开启,随后将有专题展览等内容陆续与观众见面,共同回顾小剧场戏剧发展历程,探讨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当下和未来。该剧演出将持续至10月7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