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12时,北京按期转入非汛期。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汛期降雨形成水资源量18.06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回升,储量持续增加,全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较汛前回升1.13米。
地下水储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3.5亿立方米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汛期降雨总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日数61天,平均降雨量392.5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少45%,较常年偏少15%。降雨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7.3""7.27""8.21"等6场次占比超5成;流域来水偏少,河道水势平稳。
今年汛期降雨形成水资源量18.06亿立方米,地表水5.78亿立方米、地下水12.28亿立方米,全市未发生超警洪水过程;地下水位回升,储量持续增加。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16.24米,较汛前回升1.13米,比去年同期回升2.63米,地下水储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3.5亿立方米。
启动全市防洪排涝IV级应急响应4次
全市水务系统坚决树牢底线意识和风险意识,超前部署、闻“汛”而动,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启动全市防洪排涝IV级应急响应4次,全力防范处置洪涝险情。
超前防御准备,夯实备汛基础。调整完善各级防御组织机构,落实水库、河道等9类重点部位责任人7000余人;修编完善11类280余个防洪排涝预案方案,落实市级防御物资7大类98种、市级抢险队伍9支686人。推进实施84项2021年汛后水毁修复项目,完成6座水库除险加固和31处积水点治理,实施核心区5.9万处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连续4年推进“清管行动”,累计清掏污染物6.9万方,比去年增加28%。排查全市行洪障碍217处,“一区一单”落实整改,主汛期前再次开展风险隐患复核整改。
提升“四预”能力,强化风险分析。实施水文监测感知补短板,全市81座水库、108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具备水情监测手段,洪水预报预警断面达164个,较建设前监测覆盖率提升34.8%。加强气象水文预报耦合,开展坝河、通惠河流域精细模型构建,延长洪水、山洪和积水内涝预报预见期,分别不低于12小时和6小时。共发布防御工作动态和水情快报118期、山洪灾害和积水内涝风险预警4期。对外发布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宣传指导社会公众规避积水内涝风险。
主要大中型水库来水2.06亿立方米
加强防洪调度,有序分泄雨洪。以做好“三河”防汛工作为重点,统筹兼顾防洪与水资源调度,以流域为单元,对水库、闸坝等防洪工程实施实施基于预报的洪水调度,充分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组合拳”作用,有效利用雨洪资源。汛期,主要大中型水库来水2.06亿立方米,各主要河道安全泄洪7.31亿立方米。精细实施城区“厂网河”一体化联合调度,11座再生水厂雨前腾容599万立方米,多处理污水2780万立方米,实现10毫米以下降雨无溢流。
紧盯重点部位,严守安全底线。全市81座水库“三个责任人”、 11区83段堤防分区划段巡堤查险责任人履职尽责。223处重点桥区、145处易积滞水点、102处在建工程分别落实“一点一策”“一桥一策”“一项目一策”。严守水库汛限水位红线,编制水库风险手册、病险水库和销号水库应急保障方案、土石坝溃坝漫坝方案,掌握水工程调度运用风险。出动巡查人员6.4万余人次,对81座水库、1102座水闸、303段堤防巡查排查,及时发现处置岸坡塌陷、倒伏树木等问题12处。
密切市区联动,强化自主防御。强化市区两级协同联动,加强与海委、津冀的沟通协调,协同有序实施联合防御。市水务局69名技术专家与各区水务局、水管单位“一对一结对”,36名防洪抢险专家分三组进行堤防抢险技术指导。各区水务局守土尽责,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强化水库、河道、山洪沟道等风险防控,快速处置积水险情,确保防洪排涝安全。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