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安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人民日报 2022-09-06 09:12
十载春华秋实,十年不懈努力,平安中国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老百姓更安心、放心、舒心,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前不久,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黔江区公安局警务指挥中心警官冯雅文分享了一个故事。去年4月15日,指挥中心接到劝阻线索:黔江籍女子田某被境外诈骗分子实施诈骗,可能正在转账。接到线索后,指挥中心一边第一时间联系田某,保持通话尽力稳住当事人,一边通知反诈中心立即开展劝阻工作,并指令户籍地派出所民警到其老家,联系其家属共同劝阻,同时,又协调联动当地银行争取时间。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资金在转出前被成功拦截。得益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向深走实,越来越多群众的“钱袋子”得到了守护。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国家反诈中心推送预警指令1.45亿条,紧急拦截止付涉案资金5518亿元,成功避免1.09亿名群众受骗。这是平安中国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也是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的有力印证。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平安”来源于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意味着充满内心的安全感。在今天的中国,行走在城市街头,可以看到24小时警灯闪烁的警务站、风霜雪雨巡逻不停的治安民警;来到广袤乡村,随处可见打通农村警务“最后一公里”的驻村警务室。不断织密的安全网、持续拧紧的安全阀,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数字是最客观有力的证明。当前,我国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我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2021年全国“两抢”案件和盗窃案件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96.1%、62.6%,21.8万个小区实现了“零发案”……一组组数据,展现着一个14亿多人口、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交出的令世界瞩目、人民满意的平安中国“成绩单”,注解着“中国之治”的十足成色。今天的中国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这十年,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到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以及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从依法开展网络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网络和数据安全,到连续5年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网”专项行动;从开展货车非法改装、超限超载治理,到持续严厉整治醉驾酒驾……十载春华秋实,十年不懈努力,平安中国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老百姓更安心、放心、舒心,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设平安中国,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与建设者。这十年,从北京的“小院议事厅”到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再到苏州“协商议事室”,一项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实践,成为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让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促进了基层稳定和谐。这十年,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让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这十年,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沈阳义勇”“杭州义警”“苏州蓝盾志愿者”“厦门百姓”“深圳深众”等一大批群防群治品牌,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整体防控格局。社会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的初步形成,让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不断夯实。

文/人民日报评论部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