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作协小说创委会委员、重庆作协副主席张者。受访者供图
“获奖对我而言是个意外,我期待这个奖项成为一种鼓励,带动重庆更多小说创作者的积极性,激励出更多优秀作品。”日前,凭借短篇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中国作协小说创委会委员、重庆作协副主席张者在重庆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值得关注的是,该奖项,实现了重庆作家在全国顶级文学奖项小说门类中零的突破。
从文数十载的张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1967年出生于河南,在外祖母身边度过了童年;到了上学的年纪,去往新疆建设兵团投奔父母;1984年,进入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中文系读书,坐了一星期的绿皮火车,穿越茫茫戈壁到达重庆,自此与这块山清水秀之地紧密相连。
《山前该有一棵树》发表于《收获》2021年第3期。张者说,该作品部分内容源于现实,比如文章里出现的矿山小学,原型是自己曾就读的学校,“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至今是他的少时回忆。“树,是我心中永远的一种想象。”张者坦言,被时光深烙在心中的,除了新疆的苦水砂砾,还有人们生活在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和戈壁滩上,对绿树的渴望。
如今回看作品的灵感,颇有点戏剧色彩。2020年疫情封控期间,张者被封在重庆的家里,休憩时望向窗外,举目所至是嘉陵江和在建的重庆第一高楼。正在施工的数个塔吊向四面八方伸展,恍如树枝般又高、又细、又长,张者将“楼”看作“树”,思绪翻飞。旧地重游的同学们传来故土被废弃的消息,小学更是早就荒凉破败,他决定,用文字为大家补上这棵童年时期待已久的树。于是文末,他郑重写下:“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每个人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缘起都不一样。张者称,自己的“作家梦”萌芽于初中。当他根据命题作文《我的理想》说出“我要当作家”的愿望,引发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这令“非常难为情”的少年暗暗立誓“非当作家不可”。也正是这股子倔强,让张者铆足了劲“追梦”。无尽蓝天里的白云、翱翔的苍鹰,都成为他激发想象力的观察对象。少年的张者还常偷拿家里的鸡蛋,向有书的邻居上海知青换阅了大量书籍,知识储备与视野得以飞跃。
如今,作为专业作家的张者说,作家要想攀登文学高峰,创作便不能重复过去,要拉开时空,以博、大变换,做到题材上不重复、语言上不重复、故事上不重复。拿作品举例,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大学三部曲”《桃李》《桃花》《桃夭》,用的是都市的时髦语言;中篇小说《老家的风景》《老调》《老灯》等,长篇小说《零炮楼》,描写的河南农村生活,像一年迈老者在述说;当笔尖触及新疆,他的文风又瞬时变得粗犷,充满张力……
图为张者在采风中留影。受访者供图
“人的创作往往和自己的经历有关,需要沉淀,沉淀得越久感受越深。”张者透露,未来,他还将围绕成就了自己的河南、新疆、重庆分别创作小说。手头正在写的长篇《拯救故乡赵家庄》,是中国作家协会“山乡巨变”写作计划的一部,故事发生在河南。
目前,张者还担任着重庆市作家协会小说创委会主任职务。谈及人才培养工作,他表示,自己肩负向文坛推送青年作家的责任。除了搭建分享作品的交流平台,重庆文学院还聘任青年作家为创作员,每两年一期,创作员分到每一个专业作家名下,分到张者名下的有十余人,同学们称之为“桃李”班。张者希望通过交流,能不断打磨作品,见证一个个优秀作家的诞生。
“小说创作,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张者表示,此次获奖只是重庆小说界的一个好的开端。他更乐于看到的,是人才辈出,山城文坛早日实现鲁迅文学奖七项文学奖项的“大满贯”。
文/中新网记者 钟旖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