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进行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引发全球多国连锁反应,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为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和美国滥用金融霸权带来的巨大冲击,世界多国积极探索“去美元化”路径。专家分析指出,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由来已久。当前,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行为,正在一步步损害美元信用,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趋势。
“绕过美元”应对美元升值
7月27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2.25%至2.5%之间。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也是连续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今年以来,美国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接连加息、不断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不仅加大了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连锁反应,许多国家面临通胀高企、外债攀升、资本外逃等一系列问题。
数据显示,以色列今年7月的年化通胀率达5.2%,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埃及7月份年化通胀率达13.6%,是2019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突尼斯6月份年化通胀率飙升至1991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8月份跌至约18:1,与一年前相比贬值超过一半。
为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世界多国开始探索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双边和多边货币协议结算交易,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减持美债,通过多种方式“去美元化”。
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逼迫俄罗斯启动“去美元化”举措。4月1日起,俄罗斯向“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供应天然气时改用卢布结算。6月,俄罗斯在金砖国家相关会议上提出,正在推进基于金砖国家一篮子货币的储备货币开发工作。
在欧洲,提升欧元国际地位一直是欧盟的重要目标,欧盟此前就已开始“去美元化”尝试。早在2019年年初,德国、英国、法国3国创立“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系统,以帮助欧洲企业绕过美元结算,开展和伊朗的相关贸易。此后,俄罗斯也加入该系统。同年11月,比利时、丹麦、芬兰、挪威、荷兰和瑞典6国加入该系统。目前,已有14个欧盟国家加入INSTEX,并且完成首笔交易。
在亚洲地区,7月,印度央行推出国际贸易的卢比结算机制;东盟五大经济体7月达成共识,计划成立区域集成支付网络,以绕过美元直接进行外汇结算。
在中东地区,伊朗外汇市场启动伊朗里亚尔/俄罗斯卢布货币交易,俄方表示,将逐步在与伊朗的贸易中放弃使用美元;土耳其正与俄罗斯协商双边货币协议,内容包括土耳其用卢布购买俄罗斯能源,并接受俄罗斯游客在土耳其使用卢布消费等;以色列央行今年开始将加元、澳元、日元和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并计划将美元在其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由66.5%降至61%;埃及央行今年一季度新购买44吨黄金,使得该国黄金储备增加了54%。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大量抛售美债。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报告(TIC)显示,作为美国第一大海外债权国,日本6月之前连续3个月减持美债。第三大美债持有国英国6月份减持191亿美元至6154亿美元。今年5月,爱尔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美债前十大持有国纷纷抛售美债。美国商业电视频道报道称:“美联储为控制通胀而采取的快速加息措施,已经令美债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报告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央行国际储备中的市场份额,从上一季度的59.15%降至58.81%,创下26年以来的新低。
“去美元化”渐成趋势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在美国制裁俄罗斯之后,很多国家对继续使用美元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产生疑虑,其中就包括金砖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24%以上。俄乌冲突爆发后,为摧毁俄罗斯经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莫斯科踢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举措,引发多国警惕。
“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对俄罗斯发动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是引发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的直接原因之一。俄乌冲突既是地缘之争,也是‘币缘’之争——美国没收俄罗斯相关海外资产,冻结其主权财富基金,将俄主要银行踢出SWIFT等,实际是在金融层面大肆掠夺俄罗斯国家财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对俄制裁带来的系列连锁反应再一次证明,美国无论是对某个国家直接动用金融制裁,还是由于对某个国家的金融制裁导致其他国家面临次级制裁,都将对相关国家造成巨大冲击。美国的金融制裁改变了以往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国际金融市场不再遵循中立原则,主权国家拥有的财产不再不可侵犯;美国可以将美元作为任意制裁他国的武器,美元甚至可能成为“高风险”的国际结算工具。长期看,这对美元的国际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由来已久。一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国家面临美国制裁,不得已需要寻求以美元之外的结算方式进行经贸活动,探索使用本国货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俄乌冲突发生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量不断上升,全球经济重心在逐步发生变化,欧元、日元、人民币等货币的影响力有所提升,全球货币体系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在量化宽松与收紧间不断调整反复,美元币值随之不断波动。作为全球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元币值不稳定增加了非美货币国家使用美元进行国际结算的风险,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近期美联储接连提高利率,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问题凸显,很多国家被动提高本国利率,以应对美元加息潮,稳定本国金融市场,但这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美国正在“摧毁”美元
据彭博社报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几位专家认为,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仍然相当稳固,“全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敌”。
尽管如此,美元信用的不断削弱还是引发美国业内人士担忧。美国密苏里大学经济学教授哈德森分析,美联储近期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加上石油和食品价格上涨,可能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破产,迫使它们向美国投资者出售公共资产。美国正在通过美联储实施使发展中国家破产的货币政策。美国专栏作家弗丽达·吉蒂斯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正给其他已遭受连续打击的经济体及其民众制造新的问题。
“美国是美元国际地位的最大破坏者,美国的制裁大棒正在严重损害美元信用。”张茉楠认为,美国任意进行金融制裁、推行极限施压,加剧美元信用的减弱趋势,刺激了全球多国推动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进程。影响更为深远的是,货币循环的背后是全球产业循环,原本的“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全球货币循环遭到破坏。美元体系是由两个大循环实现的:一个循环是,中东等石油生产国在能源贸易中以美元结算,并将石油收益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实现“美元—石油美元”的循环;另一循环是,全球主要商品贸易大国,如中国、日本等国家将商品贸易盈余所取得的收益投资于美国金融市场,实现“美元—商品美元”的循环。如今,支撑美元体系的这两大货币循环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推进,美国正从全球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净出口国,美国对中东等石油输出国能源依赖的降低,一定程度上推动中东国家寻找新的能源买家,实现出口多元化。另一方面,美国一意孤行推动与中国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脱钩”“断链”,中国商品贸易盈余投资美国金融市场也将趋势性放缓。上述变化将改变“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货币循环流向,不仅影响着全球货币体系的循环结构,更对全球金融体系和格局的改变造成深远影响。
梁斯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体量的全球占比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美元也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并逐渐确立一家独大的“霸主”地位。目前,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全球债务计价以及全球资金流动中的占比仍处于绝对优势,虽然近年来地位有所下降,但其“霸主”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撼动。“去美元化”趋势与全球政经格局演变的关系非常密切。未来,“去美元化”可能伴随全球政经格局的演变缓慢波动进行,这一趋势会长期存在。
“尽管目前美元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霸权地位,但全球‘去美元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张茉楠认为,一方面,欧元作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尽管今年以来在地缘政治、能源危机下遭遇重创,但依旧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欧盟不会改变捍卫欧元的决心,欧元与美元的博弈还会继续。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随着中国不断扩大金融市场,扩大资本账户下的开放、境外人民币资产多元化、加快建立人民币计算支付清算系统网络,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例如,中国已经在RCEP的15个国家建立了7个海外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些变化将加速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