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项目经费,博导不敢招生:谨防导师博士关系“为钱所困”
半月谈 2022-09-02 12:44

继考研热后,考博热正在兴起。有数据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占比11%,显著高于2021年的4.3%。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学生考博热、考博难、延迟毕业多的同时,博导招生也不易。有的导师觉得招生指标太少影响科研产出,有的则苦于经费不足可能要自掏腰包发补贴。我国博士生招生、培养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关注。

缺少项目经费,博导不敢招生

前不久,江苏南京某大学一位博导陷入了“到底要不要招新博士生”的纠结:招,要给学校交一笔培养经费,再由学校以津贴形式按月发放给博士生;不招,连续几年没招生,学校可能会暂停自己的博导资格,或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其他学院。

博导招生为钱发愁?福建厦门某大学讲师袁菲(化名)以其所在专业为例介绍,一名博士生每月领近3000元补助,一半由学校承担,另一半则来自博导上交学校的经费。“4年下来就是六七万元。有的博导能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选择一年一交。”袁菲说。

据了解,早在2007年前后,某些高校就出台过“导师出钱给研究生或博士生发助研经费”的规定。为此,一些导师选择少招生或不招生。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博士生助研经费”的承受能力上,部分课题经费不太充裕的博导,确实压力不小。

袁菲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位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文科博导,如果项目经费为20万元,扣除管理费,大约还有十七八万元,按较低的标准招一个博士生“花掉”6万多元,剩下的11万元要覆盖该项目三五年的研究,可谓捉襟见肘。

对于“交不出经费”的博导,有的学院会自己协调,当学院层面也难以覆盖,学校会进行“兜底”。对于博导来说,就算最后不至于被停了博导资格,但整个催交费过程还是“有损颜面”。

当然,不缺经费的博导也不少,有的人还在呼吁增加博士生指标。

导师博士关系出现异化苗头

在一些高校,无项目不博导,无经费不招生。值得警惕的是,由于项目、经费等原因,部分导师与博士生的关系出现异化苗头。

——有的财大气粗,有的捉襟见肘。

南京师范大学硕导王俊(化名)说,对于博士生补助的费用,“文科导师捉襟见肘,理工科导师觉得九牛一毛”。王俊的导师曾与一位工科博导聊到项目经费,该工科博导说:“你们文科一个项目20多万元,我随便一个项目就是2000万元。”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虽然部分文科老师能有不少横向项目,如政府项目等,不愁经费,但多数文科老师主要依靠纵向项目,如国家社科类、教育部、省社科项目,这类项目中标率低、经费少、结项速度慢。“有的老先生干脆不招生,找手上没课题的年轻老师帮忙,比博士生好用,花费还少。” 王俊说。

还有博士生说,一些很想读博的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交这份钱,搞得导师有些为难。

——有的导师觉得自己像个“跑项目”的,博士生觉得自己像个“打工仔”。

有高校老师表示,理工科有所谓“大老板”和“小老板”,前者出钱,后者出力。“小老板”多为助理教授和“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别号),负责带博士生,博士生带硕士生。一些理工科博士生入学后可直接参与博导的科研项目,做实验、写论文、申请专利等,还能带硕士。而文科尤其是历史、哲学等,博士生在博导的科研项目中能做的有限,如资料搜集、整理等,博士生需要在博导的学术训练下具备学术素养与能力,二者更像“带教”关系。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坦言,90多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先生,曾向他反映这种情况并呼吁进行改革。周汉民认为,这种做法将对师生关系等造成严重损害:只要有钱,哪怕学术水平一般,就能获得招生资格,这会导致博导花更多精力在争项目、跑关系上,而不是静下心来做学问。这一制度在人文和基础学科更容易造成逆淘汰。

让博士教育更具学术含量

4名“双一流”大学博士入职基层岗位,中外名校博士在中学招聘公示榜上“扎堆”……近年来,一些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引发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博士招生人数将突破13万,在读博士生约56万人。同时,博导队伍也在扩容,即便博士生持续扩容,生师比仍在不断降低,2010年为4.37∶1,2018年下降至3.68∶1。

1999年,我国将博士生导师的审核权下放到培养单位。博导虽然不是职称,但事实上已经成为高于教授、低于院士的教师职衔,许多教师将成为博导作为奋斗目标。此外,不少高校将增加博士授权点和多招博士研究生作为高水平的象征,不断扩充博导队伍,年年都要增评博导。

一提到科研成果,部分高校老师谈论的不再是学术原创价值如何,而是先看课题、基金如何,到账经费如何。一些学生也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来读博,实际上并不喜欢也不打算做科研。“为了经费申请项目的博导,与为了毕业做项目的博士,学术热情肯定是比较低迷的。”一位高校学者说。

扩招应有度,质量更重要。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多年前所说,博士招生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研投入、导师力量、办学条件等,加强对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宏观调控。同时,要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促进博士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半月谈记者 蒋芳 邱冰清)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14期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让博导真正回归岗位而不是头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1
北青快评 | 女博导举铁招生带来的有益启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女博导打招生广告秀肌肉:招博士、博士后,送免费私教
扬子晚报 2024-10-15
《新闻联播》主播海霞成中国传媒大学博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在学博士研究生超60万,如何提高博士教育质量?
澎湃新闻 2024-01-14
为什么博士生难以按期毕业?
新华社 2023-11-28
博士生培养调查:按期毕业难,有人读了七八年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2023-11-24
博士招生,近水楼台“莫得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