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里,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新风尚。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提出,在2022年推进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一个个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让更多人健身锻炼、亲近自然有了好去处。
口袋公园是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成为市民的普遍期盼。作为面向公众开放、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口袋公园因其小巧多样、环境友好、方便使用等特点,也被不少人称为“袖珍公园”。尽管“口袋”不大,但胜在星罗棋布、绿意盎然,满足着人们对宜居宜业的要求,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勾勒出一片片休憩的空间。
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体现着发展的气质、生活的品质。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大多是“点空间”,往往在城市景观中处于不起眼的位置。然而,从使用频次角度观察,口袋公园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街角的绿地景观,到楼宇间的小花园,再到社区里的健身区域,就近布局、简约时尚的开放性空间,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宜居,为人们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提供了更多可能。
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也是在见缝插针改善城市环境,努力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在湖北武汉,“辉煌口袋公园”不仅让当地卫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为附近居民增加了急需的配套活动设施;在福建泉州,口袋公园建设注重融入闽南建筑文化,利用街头巷尾搜集的旧石构件等砌筑花池,赋予小微绿地以文化内涵;在山东青岛,以社区音乐、爱情花卉、大海为主题的口袋公园成为当地地标,集休闲游览和文化体验于一身……各地的实践证明,让更多口袋公园成为幸福乐园,不能只对城市的小空地做简单修饰,而要在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强调历史文化、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保护等前提下的“精雕细琢”。这是口袋公园建设的明确要求,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当口袋公园绣出城市的方寸之美,如何让口袋公园得到可持续的管理维护,从“增绿”变“常绿”,是各地必须面对的治理课题。如今,有的地方聘请当地居民担任“市民园长”,他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城市鼓励企业参与相关服务供给,解决好长期存在的管护难题;有的公园专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可见,愿意在建设上费心思、在维护上下功夫,家门口的公园就能长久发挥绿化、休闲的服务功能。让更多人既是发展城市、建设家园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是服务城市、守护家园的参与者、贡献者,才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
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口袋公园是城市的风景,也是人们身边的小确幸。以顺势而为的设计、与时俱进的改造、多方共建共管的努力,不断扮靓身边的微空间,我们一定能让山水草木更好与城市相融相生,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文/盛玉雷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