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躺在床上,鼻子插着氧气管,嘴巴微微张合。12岁的女儿在床边跳着节奏欢快的舞蹈……日前,一段发布在社交平台的视频,引发网友“合不合适”的争议。8月28日,视频拍摄者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丈夫发病前最喜欢女儿唱歌跳舞,女儿的举动只是想唤醒植物人爸爸,并没有考虑那么多。
床上是面容憔悴的病父,床前却是唱歌跳舞的女儿,背景更是欢快愉悦的音乐。初看视频,的确让人极易产生场合不对、氛围不当和不合时宜的质疑。但经过次日视频拍摄者的澄清回应,网友应当能够让初始的“三不”质疑烟消云散,且由此产生出“泪目”的同情。剧情快速“反转”,不仅消释了网友“感觉有点怪”的疑问,也洗刷了“女儿算是白养”的清白,更给“听风就是雨”的键盘侠们以顿悟与警醒。
坦白说,网友们初始疑问并非没有道理,但不能仅因感觉上有点怪就妄下判断、评判是非,尤其是仅凭数秒视频就轻易得出结论。在网络视频环境中,有时会由于视频缺乏相关文字说明或必要对话,容易引起误会。此次事件反转也启示我们,不要急于表达情绪,而是应该把疑问弄清楚之后,根据事实审慎评价。
事实上,现实中诸如此类存有质疑或真相反转的现象并非个例,比如前不久的“轿夫”事件。当时,一旅游博主在网络上发视频称,因为自己在重庆武隆天坑游玩时雇人抬轿子(当地称为“滑竿”)上山,受到不少网友的谴责,被认为是“花钱践踏他人的尊严”。事实是,这些年轻人是出于善意而选择坐轿上山,以照顾轿夫的生意。
本案中,父亲原本是高大帅气且喜欢唱歌的中年男子,又是当地公益事业的领头人。两年前因突发脑出血变成“植物人”。尽管医生已表示难以苏醒,但妻子和女儿都不愿放弃。面对经济拮据困境,妻子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力照顾,喂药、喂食、翻身、按摩、吸痰、排便……而女儿为父唱歌跳舞,就是希冀以父亲喜欢的方式唤醒病父。
围观事件的反转逆袭,对相关各方都具有警示意义。首先,发视频者要考虑周全。作为视频的拍摄发布方,要对视频可能引发的观看反应有所预判,且努力把解疑释惑的工作做足做好。也就是说,母亲事后澄清的那些话,应该放在与视频一同发出的时间说出,以免产生歧义。比如,丈夫是什么病,女儿为什么要这么做等。这应该能够想到。诚如这位母亲所言,自己只是一个农村妇女,拍视频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女儿也只有12岁,只是想尽力唤醒“植物人”爸爸而已,希望网友们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其次,观视频者要谨言慎评。视频既然是公开发布的信息,观看者有评头论足的权利。但这种评判必须客观真实、公平公正,不能仅凭直觉、主观想象、偏颇认知,抑或是抱有个人偏见,甚至是网络暴力。这需要网友放正心态、秉持公道,立足真相、尊重人格,尤其要谨言慎评、力戒“看图说话”。有疑问可以提,但切忌乱表态、妄断言,过早定性。只有确保视频发布者“备足功课”、围观者谨言慎评的相向而行,才能营造出网络清朗的良性环境,减少视频误读,远离网络暴力。
文/张玉胜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